奋进中的乌龙
字文斌
岁月如歌,青春如虹。在乌龙镇,留下了多少人的青春年华和七彩梦想。在这里,他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放飞了梦想,懂得了思考和探索,学会了铭记和感恩,也学会了努力和奉献。乌龙已成为他们生命中永远最珍贵的青春记忆。
如今,乌龙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70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谓年逾古稀,但对于一个乡镇来说却是正值盛年。
七十年国庆,召唤着传承与创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三农”领域有不少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落实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现实不断提醒,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还比较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作为最基础的产业、最广阔的区域、最多数的群体,农业不能拖后腿、农村不能掉队、农民不能缺席。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关系到“三农”这个战略后院能否守住,农村工作硬任务能否按期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发展现代农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而乌龙镇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这就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用发展新理念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今年,区委四届七次全会确定了“一个中心、四个定位和‘11311’”的发展思路,区“两会”上明确了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东倘公路的通车,乌龙发展驶入了快车道,融入了主城区半小时经济圈。乌龙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要顺势而谋、乘势而上,在稍纵即逝的发机遇中抢占先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乌龙镇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既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胆识与气魄,也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谦逊和坚韧。
我们看到,乌龙镇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区委四届七次全会和区“两会”精神及镇党委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巩固脱贫成果,筑牢返贫防线,接续乡村振兴为中心,着力促脱贫、强基础、育产业、扩集镇、抓旅游、惠民生、建和谐,加快建设东川城市后花园,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此时此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将来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不一样的乌龙,是奋进中的乌龙,让我们想象一下今后的乌龙。
今后的乌龙将以精准发力筑牢返贫防线
正如《报告》中提出:全面完成“四提升三消除”七项任务。发展“企业+合作组织+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鼓励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发展壮大,持续推进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合作、联产联利、风险共担,建立产业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贫困农户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持续分红。就业扶贫,订单、定点、定向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次以上,鼓励和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完善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实现贫困线、低保线“双线合一”。推进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工程,开发公益性岗位,探索建立公益岗位管理和稳岗办法,优先聘用贫困农户为生态护林员,提高就近就业机会。落实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四重保障”措施,解决好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坚持“双零”计划,确保控辍保学动态归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雨露计划”等资助帮扶措施,确保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及以上学历教育的补助资金落实到位。
今后的乌龙将以强集镇引领新发展
将乌龙变成东川城市拓展区展厅,凸显拓展区地位和功能,面对机遇。乌龙要发挥城市拓展区的担当,在集镇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必须有所体现。
在《报告》中提出:“坚持建集镇,扩功能,强基础,主动融入主城区域发展,切实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集镇建设步伐。以集镇规划为龙头,莱德马业项目为依托,积极争项目引资金,投入水电路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产业区环线路建设或改扩建集镇出入口通道,实现入镇通道与集镇市政路网衔接和周边村组的贯通。完成莱德马业项目产业规划,推动项目饲草基地启动,完成土地征用工作,启动游客体验中心场馆建设,通过打通节点,畅通环线,融为一体,拉大集镇框架,全面提升集镇承载力。提升集镇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幸福乡村商业步行街和临街商铺、防火业务用房等项目,进一步开发集镇,形成商圈,提升集镇品质。
思路已经提出,那怎么做呢?通过了解,我认为:
首先,东川区委区政府释放了将阿旺、乌龙、格勒作为重点集镇发展的信号,这对乌龙集镇来说是喜讯,也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结合自身实际,可制定实施“东望、南联、西融、北接、中聚”的振兴集镇发展战略,积极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集镇建设上,要主动和主城区融合,要加强统筹规划,按照东川区集镇群进行谋划和建设,做好乌龙集镇形象和辐射带动。同时也要做好在交通路网建设上的对接,加快东倘公路以及坝塘水库路与集镇对接,打通乌龙集镇的快速通道。针对乌倘公路建设,尽快促成区政府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并加以实施。
在乌龙集镇环境打造上,要改善集镇环境,提升集镇形态;高标准、高规格打造乌龙河“一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将倾斜资源做好精细化管理,为市民营造宜业宜居的集镇环境。目前,河道清理,乌龙河工程治理完成。乌龙河沿岸的河滨公园、游客步道等已有了雏形,将成为集镇景观靓丽的风景线。接下来要推进“集镇时光”活化项目工程和旧马路的改造,提升集镇品位。
乌龙在这方面要奋起直追,将这个区域作为东川集镇集中展示城镇形象的高潮区。
其次,站在集镇建设提升角度,集镇空间布局要符合产业规划布局,将乌龙东、中、西、南、北三个片区进行产业定位,城镇布局也要与之相吻合。使乌龙集镇有活力、有内涵,发展更有魅力。比如中部定位为商业融合发展区域,重点规划建设商贸小镇。集聚一批商贸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等,打造产业商贸服务平台,配合推进莱德马业基地建设;同时,在中部区域重点提升文化内涵,做好乌龙街周边发展规划,落实乌龙公园空间综合利用,推进东倘路乌龙桥及坝塘水库精品主题公园、集镇道路特色文化街建设;完善乌龙河生态治理和绿化建设,挖掘并活化集镇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东倘公路和集镇慢行系统(绿道、栈道、水道等)将分散的景点、消费点串连成线,将文化、旅游、创意、餐饮等不同的行业编织成产业链。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文化内涵和集镇价值。集镇以西片区打造为创新创业产业带,重点推进村级农业园的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将村级农业园改造作为政府头号工程,村级农业园连片改造,通过改造腾笼换鸟,点石成金引入更多高端的产业项目,提升集镇品位和产业水平。
第三,东部将以坝塘水库作为集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如果说集镇集聚了发展的能量,那么今后集镇势必厚积薄发。以强中心引领集镇现代化建设,按照超3万人口规模集镇标准,高起点制定“乌龙集镇”发展规划。
第四,在西、北两块加快乌龙农业园区片区建设和机场集镇建设,打造为智能农业园,承接昆明的产业溢出。北部将以包包村千亩花椒种植园作为基地,打造小清河旅游观赏区、铜运古道观赏带。
第五,加强文化融合,发挥乌龙镇文化艺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举办各类高品质文化活动,提升品质,建设乌龙镇文化特色街,提升乌龙文化形象。
今后的乌龙以农业产业富镇为重点
《报告》中提出:坚持谋发展,兴产业,调布局。树牢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治本的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字做文章,打好绿色生态牌,培育和引进农特企业,形成特色农业。按照“一带两区八片”的产业布局,完善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三位一体”村级组织设置模式;巩固传统种养殖业,调整种养结构,完善“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三位一体的生产布局,保持蔬菜、核桃、杨梅、蓝梅种植规模不减,提升品质,稳定农户收益;采取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相结合,扩大肉牛、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带动贫困户参与、发展特色养殖业。抓住东倘公路通车的优势,发展农家乐消费、周末采摘体验游、康体户外自驾游等,吸引城区人口前往乡村消费,使乌龙成为周末康体休闲目的地;发掘民俗、民族和农耕文化,举办各类民俗节庆文化活动,打造杨梅、蓝梅、金果梨3个精品果园,推进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办好第二届农民丰收节暨摸鱼节活动,探索出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富农的农业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发展壮大康美药业、东水农业、红土地蓝莓种植基地、东川兴亮花卉种植基地等2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如此一来,将乌龙集镇和东川入城通道紧扣起来、连通起来,通过路通财通的思路带动整个乌龙的发展。要想尽办法加强对外的交通。如果不紧抓机遇的话,本身所拥有的交通优势就会受到挑战。这里所说的交通优势,指的是东倘公路经过乌龙。除此之外,乌龙北靠汤丹镇、东邻铜都街道,加上南边红土地景区建设,可以让更多集镇要素在乌龙聚集,该如何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变成自己的利益,值得去思考。
产业的发展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例如推动乌龙集镇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乌龙如何通过产业的发展承接主城区的溢出效应更显得重要,另外红土地景区的建设可以说是乌龙的一个机遇。红土地景区是一个集创新、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聚区,乌龙应该通过这个集聚区的延伸来拓展自己的产业。
《报告》中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好“一馆多节”文化品牌,提升“赛牛节”影响力,继续举办“丰收节”等节庆活动,管好用好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和65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场所,组建村级文化演出队20支。
对于未来的发展,乌龙要继续坚持“农业休闲、旅游、文化”的定位,以农业休闲作为支柱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农业休闲产业逐步跃升为乌龙第三大产业,成为乌龙一颗熠熠生辉的产业明星。坝塘水库、杨梅蓝莓节、赛牛节吸引了8万人次入场,拉动消费360万,这不得不说是乌龙农业休闲旅游取得的巨大成功。
今后的乌龙以机场小镇规建为重点
《报告》中提出:结合轿子山水库南北干渠建设,实施森林防火通道、生产机耕路、村庄消防通道、通村联组道路四道一渠合一工程,打通城市后山发展生命线。做好东倘公路二期和机场道路等前期项目工作,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按照当下世界发展的特点,机场小镇必须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首先,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机场小镇要紧扣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等。形成具有基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不能丧失独特性。
其次,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再次,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
最后,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机场小镇的建设不能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机场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
今后的乌龙将以打造乡村绿色品牌
路通则财通,东乌公路已经通车,乌龙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结合乌龙大桥再做一个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工作安排。例如将乌龙大桥下来后的路网交通进行重新梳理,将断头路打通,进一步疏通微细血管,形成地理位置优势,凸显乌龙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报告》中提出:建立科级领导包联服务企业制度,支持莱德马业、昆明呈东花卉、易菜集团、康美药业等企业,建设示范基地,选育优质品种,推进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增效技术,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农特品牌。优化投资环境,主动对接主城发展,推进乌龙时鲜水果蔬菜和畜禽农副产品进城销售,打响乌龙绿色品牌,创建“三品一标”,通过3年努力建设好杨梅采摘园、易菜生态菜园、康美道地药材、呈东品牌花卉等一批精品园地。培育农产品电商示范企业2家、示范村2个,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推进农产品出村。
根据乌龙的区位优势和地貌特征。
首先要从乌龙大桥着手,将外围集聚的资源优势引入乌龙。乌龙是传统农业重镇,辖区村级农业园区不多,制约了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瞄准村级农业园建设,以此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突破口。
村级农业园建设采取两个做法。一是鼓励企业做单体改造和建设,通过单体改造和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二是通过社会资金、国资、村委合作的模式推动连片农业区改造建设。
与此同时,对村级农业园建设作探讨和尝试。把莱德马业、昆明呈东花卉、易菜集团、康美药业等企业作为所在村一个整村改造的试点,结合美丽田园、美丽村居和村级农业园一起打造。扶持资金,用于美丽田园建设。把这几个村进行整体打造,让其成为乌龙乃至东川一个亮点的工程。
今后的乌龙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文明
以东倘路为轴线,沿线布局综合开发、产业社区、片区综合改造、商业地标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科技型、集镇型经济,深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产、城、人、文融合创新走廊,加快融入昆明经济圈和区域协同发展,全面落实东川创新集聚区战略。
《报告》中提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生态立镇战略,持续推进森林保护、退耕还林、水治理、地质治理等行动计划,坚持青山和绿水一起建,实施生态接力,筑牢生态屏障,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加强森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养殖、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经济。全力开展水治理,确保乌龙河流清洁、水质良好,“绿水”常在。加大地质治理力度,确保乌龙土地肥沃、植被茂密、“青山”环绕。
这为乌龙新一轮发展造环境、拓空间、聚资源。乌龙的花乡文化更是其中的关键。乌龙西翼组团将充分发挥花卉世界的资源禀赋,以花卉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整合花卉、人文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慢生活带,吸引高端创新要素集聚、高层次人才荟萃。启动“花海骑行”项目,打造乌龙河东西两岸十里生态画廊和花乡水岸骑行径,让独具特色的花乡、乌龙水乡文化特质成为乌龙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镇。
深挖内涵,释放发展生命力。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以“科技、文明,美丽、和谐、富裕”为建设方向和发展目标,一方面,凭借区位优势,立足东倘交通,完善集镇功能配套;另一方面,提升集镇服务水平,打造好教育、卫生公共服务体系,为新老乌龙人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通过提升乌龙集镇软硬竞争力,承接创新元素、优质资源等要素溢出,推动特色小镇健康持续发展,提升集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今后的乌龙将全面启动乡村振兴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三年,也是新中国建国7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结合乌龙发展实际,围绕“强优势、补短板、创特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抢抓新时代新机遇,引领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报告》中提出:群众通过人居环境、政策知晓、勤劳致富、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等评比,有效提振群众参与脱贫、主动脱贫的“精气神”。产业发展以传统种养殖、水果核桃种植、特色生态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为主,引导企业和种养大户调整种养结构,扩大规模面积,“牛米禽(畜)果蔬”五字农业;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以奖代补等形式,以点带面,以线串点,完成了“一带两区八片”的农业产业布局调整。引进莱德马业、昆明呈东花卉、易菜集团、康美药业等农特企业,建成蔬菜、花卉、中药材、花椒、饲草种植等5个企业示范基地……把畜禽养殖定为二半山区首位产业,与云南神沐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尝试了“公司+合作社+大户(党员)+贫困户”土鸡滚动养殖产业发展模式。……探索五种“+贫困户”联接模式,康美药业、昆明东水农业、包包村合作社、昆明易菜公司等2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村集体合作社或农户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建基地、建厂房、作示范,实现村集体经济全面起步。
由此看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突破口,一定要想办法全面提升镇村发展活力和质量,打造乌龙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乌龙农业基础不是很好,产业方面的土地利用率不是很高,但值得一提的是,乌龙镇被赋予打造成主城拓展区新集聚区之一,引领全区创新发展的重任。东倘公路于2018年开通,14个村居主动接受主城区的辐射,对乌龙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乡村旅游方面,以乡村旅游作为龙头,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水乡生态文化态势,打造东川集镇经济展厅。一方面以乌龙店房村、碑棋村为基底,以小清河、坝塘水库为龙头,着力打造东川水乡生态文化保育区,以文旅、商贸驱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另外,要引入合作伙伴推行全域旅游,同时推进古村落活化。
希望在农村、差距也在农村。乌龙作为农业大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需要抓紧时间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梳理村居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尊重历史、正视现实,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同时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资产的灵活运用方式,盘活用好闲置资产,增加集体收益。基本工作思路是要‘疏’‘导’结合,既不冒进,也不退缩。要做好调研工作,按照多赢方案制定计划。除了腾出发展的空间之外,要着力推动产业的提升。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方面,乌龙不仅要以经济建设为重要抓手,同时也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创新和文化再造来推动美丽乡村环山带的建设。建立乌龙人的精神家园,抓好社会治理创新、集体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社区教育等工作,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乌龙各项事业的建设,“让传统文化得到接续,让乡愁得以延续,让党建能够扎实开展。”
奋斗吧!我们期待着……
注:此文刊登在《东川文艺》(乌龙专刊)201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