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若为丽句寻出处,多半源于百姓家——读《陇上吟(卷四)》 [诗论]

温瑞     发布时间: 2023/7/19 7:58:38
阅读:78次      分享到

若为丽句寻出处,多半源于百姓家

——读《陇上吟(卷四)》


与钟明和兄相识多年,每有诗酒交游,所结情谊自也深厚。钟明和兄本为农民,后在东丰县城开了一家按摩店,听说生意还很红火,可知他日常业余时间并不是很多,能够忙里偷闲坚持创作诗词,诚属不易。

6月上旬,钟明和兄给我发了微信,并把即将付印的诗稿《陇上吟(卷四)》一并发来,托我写篇评论。因为《长白山诗派丛书》后30本正在紧张编审中,《长白山诗词》杂志也需要及时编校,加之俗务较多,所以一拖再拖,迟迟未能看稿。近日稍得闲暇,才通读钟明和兄的诗稿,距他相托已过一月有余,想来不无惭愧。

《陇上吟(卷四)》是钟明和兄2021年至今两年多来的诗词合集,约有千首上下,一一读来,发现他每天都在写诗,从来有过间断,对诗词热爱之深,勤恳若此,着实令我由衷钦佩。这次通读该稿,浏览之余,感觉其大部分诗作构思精密,用语新颖,诗意盎然,尤以七绝较为突出。

一、感悟生活,见情见趣

诗,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诗并不是现实生活照相式的复制品,它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心中所激起的情感浪花,它需要创作者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艺术感受和加工便是这座桥梁。钟明和兄擅于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擅于在生活中捕捉和提炼诗意,从而展现生活的情趣。

例如,七绝《农耕时节》:

自打春风发了芽,小屯户户锁看家。

就连檐下双双燕,也运黄泥沾晚霞。

起句交待了季节扣题。次句接写在小村所见,“户户锁看家”,人都去哪了?不言而喻,正是乡村四月闲人少。后联没有在农耕上着笔墨,而是以燕子垒巢衬托出农忙景象,寓情于景,留有余韵。小诗以“自打”“就连”“也运等俗语串联全篇,不作雕饰,颇有些民歌味道。

又如,五律《访友不遇》:

数次扣门环,无人来解闩。

雄鸡声未远,花草露还鲜。

脊上炊烟少,檐头燕子闲。

东邻搭快语,早已下农田。

首联一如古人小扣柴扉久不开,开门见山,直接破题。中间二联以转写景物,由“鸡声”“草露”暗写时间为大清早,再以“炊烟少”“燕子闲”暗写友人已离家多时。尾联以东邻搭话给出友人去向作结。诗中并未见写友人如何,而通过相关景物和人物的组合描写,却把一个农民勤劳的品格写得十分真切生动。此作,非有切身体验者不能为。

其他富于生活气息的诗句如:“东风买地三千顷,只待农家选种来。”(《春讯》);“春到谁家能醉酒,牧童笑指杏花山。”(《农民画题诗〈乡村牛人〉》);“野鸭游到石桥下,翻个跟头试水深。”(《河边拾韵》);“江呼海唤浑不顾,先进稻田撒个欢。”(《题双山清泉》);“一缸夸富黄金豆,磨碎几轮明月光。”(《同进城开豆腐坊的发小于酒馆闲聊》);“白发愁丝难打理,脚搓门槛数黄昏。”(《听顾客聊思念》),佳句连连,美不胜收,给人“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二、使用新词,拓宽诗境

近年来,中华诗词学会提倡在诗词创作中“使用时代特点鲜明的词”,这是时代对诗词创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诗词复兴绕不开的课题。我理解的是,要想使用现代新词语写出古典诗词的美学韵味,关键要看新词使用得是否恰当、适度、稳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使用新词会在用语和内容上明显有别于古人,有利于诗词跳出泥古的怪圈。在使用新词创作实践上,钟明和兄作了较为积极的探索,所取得的效果亦可圈可点。

例如,七绝《楼房粉刷工》:

学门手艺补农闲,城市楼阁做美颜。

莫笑民工风度小,云绳坠处荡秋千。

美颜,是近年手机拍照的一种功能,可以对图像进行美化和修饰。此诗借用为对楼房的粉刷,所用恰到好处,贴切自然。

又如,词《鹧鸪天·待耕》:

四月农田垅未翻,出行仍有几分寒。南坡野草心生绿,北岭冰凌花落残。  听布谷,待春鹃,铁犁备好放庭前。杏花只要张张嘴,无数村夫画美篇。

美篇,是近年流行的一个图文创作工具及阅读平台,可以利用平台展示图片、文字和音乐等。此词描写乍一开春的东北农村备耕的情景,其精彩处在结拍,只等杏花一开,广大农民耕耘就象在制作一个美篇。美篇,这里有专业术语和字面含义的双重意思,增加了词句的美感。

其他使用新词语的诗句如:“热闹乡村无死角,机声停处有蛙声。”(《写于插秧时节》)其死角;“歌声已把云穿透,细雨绵绵作粉丝。”(《中秋联欢晚会遇雨》)其粉丝;“柳上黄莺催快递,农家寄梦到田园。”(《触景生情》)其快递;“秋风开满黄金店,尽是农家做股东。”(《农民》)其股东;“说是网红常带货,杂粮科里树标牌。”(《庄家院里的新事物》)其“网红”。如此等等,新词的使用,增添了诗句的生气,使诗拓展了新意境。

三、地域特色,彰显个性

诗词的个性,是诗人用独到的思维方式,用别人所不能及的意境,描写常人所不能及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灵魂的共鸣。钟明和兄出身东北农家,他的诗词既体现了关东特色,又展示了农家本色,也彰显了诗词的个性。

例如,七绝《农民工的腊八节》:

归期好似慢熬粥,越近年关梦越稠。

乡念如同炉底火,胸膛有热就出头。

此诗的前联,应腊八节吃腊八粥习俗,“熬粥”与“熬归期”相互交融,“粥稠”与梦稠相互衬映,乃比拟一之奇处。后联笔锋一转,由“熬粥”转到炉火,再由炉火顺延到胸膛之热,把乡思表达得淋漓尽致。把乡念比为“胸膛热火”,此比拟二之奇处。全诗妙用比喻,大胆奇特。句意环环相扣,进退次第,章法亦佳。

钟明和兄诗中,有一些忧时悯农之作,多是以独特视角反映着时代的变化。例如,七绝《留守儿童》:

儿童孤寂坐河堤,小手抓来坝上泥。

捏个爸妈捏个梦,明天开会不缺席。

此诗通过儿童捏泥行为的细腻描写,巧妙地反映了留守儿童这一个社会问题,唤起人们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很有现实意义。

其他描写东北风情,彰显个性诗句如:“日光穿透羊肠道,才见衣襟闪露花。”(《采菜人》);“风刀已把冬刮瘦,却有肥枝揽客来。”(《雾凇》);“若是星辰接地气,能将种子撒上天。”(《关东的谷雨时节》);“城中满是淘金者,老去村翁谁务农。”(《见农村闲置房有感》);“小儿不懂分离苦,扯住衣襟要买糖。”(《返城农民工》);“戴刺顶花春色好,谁知药物是超标。”(《早市闲题》);“唢呐吹出七彩调,哪番鼓点不传情。”(《老年秧歌队》),取材多样,角度各异,耐读耐品。

清代袁枚《随园诗活》云:诗少作则思涩,多作则手滑;医涩须多看古人之诗,医滑须用剥进几层之法。”应该是天天都在写作的缘故,钟明和兄的一些诗作也有手滑之弊,有的下笔随意,有的缺乏打磨,在艺术技巧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出书不易,在此向钟明和兄谨致祝贺!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