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作品详情
枞阳打工诗人朱保平的传奇人生 [散文]

朱保平     发布时间: 2014/6/11 15:03:53
阅读:901次      分享到

创作背景
朱保平,一位16岁辍学、外出打工,二十多年的浪迹天涯,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心智,对传统诗词的热爱使他走上了一条诗词创作的业余之路,生活环境在不断改变,而对诗词的执着之情却从未改变过。
关键字
朱保平诗词
枞阳打工诗人朱保平的传奇人生

字体:  】 2010年09月06日10时12分 【视力保护:       】


文/常熟日报记者 顾惠玉   摄影/常熟日报记者 程学军 

 

   “半生坎坷历沧桑,虽是清贫气自昂。淡看繁华常律己,勤修诗韵总图强。韶华窘迫求学少,而立无为立志长。从此僦居灯照晚,三更饥渴啃书香。”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打工诗人朱保平自己。而在诗友朱宏眼中,朱保平是那么卓尔不群:一边打工一边坚持诗歌创作,先后创作近千首诗,不少诗词发表于广州诗词报、长白山诗词等国内比较权威的刊物。 

 

  驱车30公里,在朱保平开在碧溪集贸市场的40平方米左右的小服装店里进行采访。11月的寒风从玻璃门缝里灌进来,很冷。你就在这里写诗吗?面对记者疑惑的目光,朱保平不好意思地搓着手:这是才开不久的店,没地方搞创作,就在手机上写,写好了再发给诗友们磋商。 

 

  得知记者要来,朱保平特意找出旧作《寻梦集》,那是他打工经历中创作的诗歌,收录在条纹笔记本上。泛黄的封面,显示已有些年头了。 

 

贫困中无奈退学 

 

  为了生活/我远走他乡/母亲送别的眼泪/透溢几丝不忍几许凄凉 

 

  1973年的秋天,朱保平出生在安徽枞阳县陈瑶湖镇前河村严庄。读到初中二年级,听母亲在暗暗叹气,全家7口人只有20里外的5亩薄田,怎么活?望着父母亲弯曲的脊梁,朱保平心中充满负疚。哥哥姐姐们全都出去打工了,可异乡传来的消息让这个贫穷的家更是雪上加霜:工头骗了哥姐,一年打工的钱根本没拿到。朱保平知道自己也不能再读下去了。他要为父母分忧,主动提出去外地打工。 

 

  可是他怎么舍得课堂?怎么舍得丢弃刚刚萌芽的文学之梦?全班、全年级,数他作文最好,常被老师当范文在课上朗读。写的诗词更为同学老师推崇。去拿初中二年级成绩单的最后一堂课上,朱保平泪眼迷蒙。 

 <

注释:朱保平,一位16岁辍学、外出打工,二十多年的浪迹天涯,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的心智,对传统诗词的热爱使他走上了一条诗词创作的业余之路,生活环境在不断改变,而对诗词的执着之情却从未改变过。
点赞
收藏
推荐
评论
总计:条评论
提交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