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的故事
據記載: 子游比孔子年幼四十五歲,在子游年長之後, 為師時,
有弟子問學於子游, 子游想起以前與孔夫子與其他第子相處時的情景,
於是感而慨之:要接受自己的不足是不容易的, 是會帶來內心的
情緒潑動, 影響了修德; 若要棄夫子之學, 與身邊的朋友們一起,
又會疏遠了夫子與眾師兄的教晦呀.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
矣。」
子游認為: 以君子為榜樣, 事事以學之, 這是會帶給自己一定
失望的. 但是以小人為榜樣, 即身邊的普通人, 這樣子又會帶
來疏離感, 去道日遠.
子游想起夫子的總結:
子曰: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
君子是比較心胸坦蕩, 行事磊落; 小人整天瞻前顧後, 疑慮重重.
子游在回憶的時候, 想起了一件往事.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孔子有一次去武城, 聽到了割肉刀聲很重濁, 於是莞爾而笑?
割雞骨而已, 為甚麼用抓牛刀那麼大的力氣呀. 子游正色說:
我往日聽眾夫子說, 君子愛自己的工作則推以愛人,
小人學工作之道則易使自己受到顧客的嘮叨而使自己情緒, 德性, 心性, 心理受到影響, 而表現於外,
比如割雞剔骨時聲音發出過於響亮. 是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意.
孔子很開心滿意小徒弟的話語, 於是對身邊比較年長的徒弟說, 子游亦稱呼他們為夫子;
肯定子游的德性,因為他能從自己的工作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 及時省悟.
故肯定子游的自我反省, 並說到, 我之前戲言而已, 和小弟子開一下玩笑.
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子游曾為一座城池, 名武城的官, 是以分肉為主的. 有一次工作完後, 去夫子處和其他師兄弟共同切磋德性學問; 孔子關心子游的工作做得好不好, 有沒有發揮所長, 和同事, 顧客相處怎樣, 關心第子於學外的生活好不好, 於是問: 你得人心嗎? 有聽到一些你認為自己有不足地方的事情嗎? 子游說: 有的. 有一位在壇台負責香火油燈之事者, 常常行事衝動, 非公事的時候, 都不至於到我分享學
問德性的地方來交流, 我認為自己還是過於文靜呀. 所以感染不到
身邊的人, 而不能傳與夫子與眾師兄交流切磋學藝時的快樂.
<<緣來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