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及其作品赏析
屈原,(约 340 年—公元前 218 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 ( 今湖北秭归 ) 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继《诗经》以后,把诗歌创造提高到现阶段的一位伟大文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诗祖”,可见其在中国诗歌发展中的地位。
他的政治主张是合纵联齐抗秦,举贤授能,除奸佞,立法度,强国统一的思想。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 篇 )、《九章》(9 篇 )、《招魂》,凡 23 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 172 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他的作品里,浪漫主义的手法和现实主义传统精神得到和谐的统一。他的人品和文学的创造,不断滋育着后世的作家。司马迁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勉励自己,赞扬屈原“虽与日月争光也”。李白《江上吟》“恐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戏为六绝句》“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
齐梁作后尘。”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辩骚》中所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华词采被世文人学习推崇。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的洁身自贵,至死不渝的高尚志向,滋励后世名士英豪,传承颂扬。
一、主要作品: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篇规模宏伟的抒情诗篇,语言优美,构思奇特。通过神化奇闻和幻想,以比兴的手法抒发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爱国思想。
二、《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流行的巫神祭歌,经过艺术佳作、加工再创作而成的诗篇。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共分十一篇。前十篇《谏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分祭十一种神鬼。末篇《礼魂》是祭祀完毕时的合唱,它植入了屈原丰富的想象和对于生活的体验,以及完美理想的寄托,词藻文华,色彩瑰丽,感情丰富真挚动人。
三、《天问》是一篇构思奇特的杰作,作者以天地阴阳,日月星辰,季节气候等自然现象到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对向来被认为是最高主宰“天”表示了大胆的怀疑和否定,从中表现出屈原朴素的原始唯物主义思想,和浪漫的文采风华。
《九章》是后人把屈原的九篇作品《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悲回风》编在一起的总称,除【橘颂】外全是悲愤沉郁的格调。是屈原作品“美政”理想的表达,“虽九死而犹未悔”高尚节操的追求,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精神思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如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的新编历史剧《屈原》,在当时影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其文体开“骚文”之祖,如肖统《文选》序中言:“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此而作。”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农历五月五日被定为“诗人节”,是中华诗人及诗词爱好者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也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值得纪念的诗人。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 " 四大文化名人 " 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注:【楚辞】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
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
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
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