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讲座第八讲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是产生于我国唐宋时期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又叫对子、联语,以其上下两联左右对称而得名。对联是我国古代骈体文和诗词文体形式演变的产物,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的写作也是一种专门学问,我国古今研究对联的书籍有八百多种,保存下来的对联至少也有20万副之多。  
	
 
	        第一节      对联的基本要求 
	诗有诗律,词有词律,同样,对联也有联律。对联是由两个相对的句子组成的,即有(长联则由两组)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含对仗)、平仄相协、语意相关的偶句所组成。对联都是两联,上联叫出句,下联叫对句。上下两联相对仗,是对联的最重要的特点。对联的基本要求是:①内容概括,②文字精炼,③属对工整,④音节和谐,使它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给人以美感。 
	一、对联字数要相等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的一个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对联的字数不限,可长可短,最短的对联有一字联,如有人写的一字挽联,上下联各只有一个字,上联:死,下联:生。而长联字数在千字以上的也并不稀奇。云南昆明有个大观楼,上面有副对联长达180字,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清末秀才钟耘舫撰写的四川江津县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但对联不管长短,其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对联取对仗之意,如同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那样,两联相对,排列整齐。 
	二、对联句式要相同 
	对联也与律诗中的对仗句一样,出句和对句的句式必须相同,也就是说上下两句的词性、词组结构和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使它在形式上具有整齐的对称美。如杭州西湖岳飞墓地有一副对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副对联是七字联,上联颂扬民族英雄岳飞,下联鞭挞民族败类秦桧,意义密切相关,词性完全相同,句式均为主谓宾结构,成为千古名联。又如明朝人解缙写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薄腹中空。 
	这副对联结构比较复杂,但在词性和句子结构上,上下联都是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对得非常工整。在内容上,此联生动地刻画了那种不学无术、装腔作势、专说大话空话者的可笑形象,因而具有极大的讽刺审美意义,成为世代传颂的联中精品。 
	三、对联平仄要和谐 
	所谓平仄和谐,就是要求一联之内平仄要交错,两联之间平仄要相对。其平仄格式基本上是采取五、七言的律句,或截取七言律句的前四字或后三字的平仄格式。当然,有时因为内容的需要,其平仄偶尔有所变通,也是允许的。 
	(一)对联的平仄形式: 
	1、四言联平仄的两种形式: 
	A、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如:人逢盛世≈雪兆丰年 
	B、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2、五言联平仄的两种形式,即五言律句: 
	A、平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如: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 
	B、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 
	祖国春如海≈人民力胜天 
	3、六言联的平仄形式,只有一种: 
	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仄仄平平。如: 
	九域同歌大治≈万民共庆新春 
	4、七言联的平仄形式同七言律句,有两种: 
	A、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如: 
	雨润三春千野绿≈旗开四化九州红 
	B、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 
	年新岁月何曾异≈时至风云自不同 
	5、多言联是由两个以上的子句子组成的,每个子句子的字数一般不超过七个字,其平仄形式相同于四、五、六、七言联的基本句型。如下面的十一字联: 
	雨送残冬,爆竹声中辞旧岁 
	时逢盛世,桃花源里唱新歌 
	(二)对联的平起与仄起 
	对联与律诗一样,也分平起和仄起。所谓平起和仄起,主要根据上联(出句)的第二个字来判断。第二个字是平声的叫平起,是仄声的就叫仄起。讲诗律的时候我就讲过,诗词和对联一般都是以每两个字为一个音节,而每个音节的重点都在第二个字。因而句中单数字的平仄一般都可以通融,而对双数字的平仄要求甚严,即前人所谓的“一三五不论”和“二四六分明”。对联的常规是,出句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必须是仄声,而对句的最后一个字(煞脚)必须是平声。自古以来,撰写对联的人都知道这个规矩,也都很注意遵守这个规矩。当然,由于内容的需要,确实需要平仄颠倒的情况也有,但那是一种拗句对联。 
	(三)关于长联的平仄 
	按照联界的说法,一般七言以下、不断句的对联称为短联,九言以上(往往有断句)的对联称为长联。长联与短联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长联偏重句脚的平仄,而对句中其他字的平仄要求则不是很严。句脚在长联中被称为“腰眼”,是平仄运用的关键所在。长联的出句倒数第二句末字必须用平声字,最末句的尾字必须用平声字,而对句正好相反。这样即可使下联平仄与上联平仄相对,形成本句之内平仄大体相互交错,对句之间平仄基本相对,读起来可以使人感到联语和谐,有一种音乐美。请看古人孙髥所撰云南昆明大观楼联: 
	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封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里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灵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尽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忤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上下两联所有的句尾平仄都是相对的,每个分句中子句的句尾的平仄又符合四言联的两种基本句型。句尾变化的规律是平仄颠倒组合法,也就是上下联每一句的句尾平仄相对,完全合律。 
	(四)对联的上下联语意要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在形式上是相对的,在语意上也必须相关。也就是说一副对联上下两联的内容、意思要相关联,不能没有关系。有人比喻,对联之上下两联之间要如同双峰对峙,有山脉相连;又如二水分流,有暗泉潜通。如:“竹高千尺虚心为要,人活百年厚德是根”,上联以竹作比,说明人要虚心处世;下联紧跟上联,讲人生在世,要以德为贵,两联合起来,主旨都是讲人的修养、道德、情操,语意相联,立意相通。不然两联南辕北辙,互不相干,尽管上下字数相等,平仄相对,那也不能叫对联。 
	
 
	         第二节      对联的对仗 
	一、关于对仗 
	对仗是对联的最基本的特点。对仗的形式很多,比如工对、宽对、流水对、借对、扇对等等。这些对仗的形式在对联中都是适用的。这里再给大家介绍几种对法。 
	1、言对这是一种偏重语言文字方面的对联。这种对仗是把表示某种抽象概念又相互关联的联语两两相对。如下对联: 
	腔音未改乡风味 
	海水难分骨肉情 
	上联“腔音”一词把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一诗的情景简练、巧妙地再现出来,下联坚信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必然实现,语言纯朴,情真意切。 
	2、事对 
	是一种注重事实所构成的对联。这种对仗要以事对事,不能以空对事,更不能以空对空。如四川成都武候祠联: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武侯即武乡侯,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的封号。句中的“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是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对”是指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形势、出谋画策的隆中对,“千秋”是指复兴汉室江山的大业。上下联全是以事对事,赞美颂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辉煌业绩。再看郭沫若为济南辛弃疾祠题的一副楹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上联赞美辛弃疾继承和发展苏东坡的豪放词风;下联“悲芹美黍”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悲黍”之叹,向朝廷陈述抗敌复国之策。上下联都是用史实来赞美辛弃疾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诗词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 
	3、顶针对 
	又叫顶真对,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字做下一句的起头字,上递下接,前后蝉联。这种对联,是上下联都分别运用“顶针”手法的对仗。例如: 
	(1)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2)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4、回文对 
	也叫回环对。具体方法是上一联的尾字是下一联的头字(或短语),下一联的尾字又是上一联的头字(或短语),使人读后感到有一种回还往复的情趣。例如: 
	人中柳如是(人名,明末名妓) 
	是如柳中人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回文对还有一种形式,就是联语按照文字排列顺序,每联既可顺读,又可倒读。如: 
	①雾锁三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②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中国长生果生长国中 
	总之,对联的对仗有多种形式,运用得好都会增加对联的艺术效果。但在选择对联的对仗形式时,首先还要注意联语内容的思想性,不能单纯一味地追求技巧,否则容易流于文字游戏,反而会降低联语的艺术品位。 
	
 
	     第三节      对联独特的用字形式 
	传统诗词一向被人们认为是汉语言文学中最精炼的作品,其实,对联用字形式较之其他文体显得更为多样、严格。因为从总体而言,对联文字较少,容量较小,更要求言简意赅,以少胜多。另外,对联用字还有许多独特的讲究和形式,运用得好,更有助于对联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向来为人们所爱好。 
	一、嵌字 
	就是把人名、地名或者物名嵌入对联中,使对联意中有意,耐人寻味。其形式主要有四种: 
	1、整嵌 
	把整个名字全部嵌入联中,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2、竖嵌 
	把一个名称分别嵌入上下联中,如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又名盖英杰,画家黄宾虹为他题了一副嵌名联: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这是把人名嵌在对联的句首,又叫首嵌。还有嵌在中间的,叫腹嵌;嵌在句尾的,叫尾嵌。清朝人秦涧泉做杭州知府时,在岳飞庙前题了一副对联,把卖国贼秦桧的名字嵌了进去,成为后人称道的妙联: 
	人从宋后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3、递嵌 
	把一个名称按照一定的位置在上联嵌入一部分,在下联嵌入一部分,两联嵌字合起来构成系统说明题旨。如民国初年,曹锟贿选总统,为国人所不齿。有人为他写了一副对联,对他进行讽刺唾骂: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横批:旁观者清 
	二、隐字 
	隐字即藏字。作者采用隐藏文字的技巧,有意识地将某字略去,使联语具有言外之意。读者领悟,则会别有妙趣。据传民国初年,窃国大盗称帝后,有人给他送了一副隐字联,联语写道: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按照传统,这本应是一副八字联,因为下联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者有意识地隐去了上联的“八”字和下联的“耻”字,其言外之意就是忘“八”,无“耻”,也就是“王八无耻”。把袁世凯骂了个狗血喷头。 
	相传郑板桥在潍坊做县令时,有一次过年外出,在一个地方看到一家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奇怪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聪明过人的郑板桥马上回到县衙,派人给这家人送去了衣食物品。手下人不解,问他,他笑了笑说,“你们没看他家贴的对子吗?这家人很穷,年节难过,缺一(衣)少十(食)啊!手下人这才恍然大悟。 
	三、重字 
	重字也叫字词同位法,即在一副对联中,有意识地在不同位置上重复使用某一个字(上下联的重复和位置要相对应),以突出某种事物的内容,并在声律上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音乐美。据史书记载,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到南通时兴趣大发,出了一句上联来刁难群臣。此时纪晓岚恰好看到两家当铺,灵机一动,便随口对出了下联。 
	乾隆: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纪昀: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纪晓岚这句下联对得非常工整,受到乾隆的夸奖和大臣们的称赞。 
	四、拆字与合字 
	拆字是把一个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从而构成一种联语的对法。合字则与拆字相反,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成一个字,以构成联语的方法。例如: 
	①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鍾(钟) 
	②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五、析字 
	析字就是通过对字的分析,引申出某种意思而构成联语。据传,乾隆皇帝觉察到纪晓岚有思家的情绪,特准予纪晓岚回家探亲,并以“思”字出了一句上联让纪晓岚对下联,纪晓岚便以“谢”字对了下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这里出句和对句分别用了一个“思”字和一个“谢”字,通过解析,构成了一副对称的联语,而且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当时当地两人的思想、情感。 
	六、数字 
	这是一种通过运用数目字的巧妙组合来构成联语的方法。据传,乾隆皇帝很尊重老年人,有一次他宴请长寿的老人,中有一位141岁。乾隆就此出了一句上联,要纪晓岚对下联,纪晓岚对得也很巧妙: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下面是另一副数字联: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三五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这副对联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明代江西九江有个船夫,给状元罗洪先出个上联,向罗求对,但罗始终没有对上,此联便成了“绝对”。事过五百多年后,1954年,九江有位姓李的读书人,在与人聊天时,听说1943年的时候,有个装修工人为人装修房屋,为了找一块“九里香”木料,竟跑到十里以外的地方。这个故事启发了这位姓李的读书人,他忽生灵感,终于对上了这个历史“绝对”。这副对联上下句各嵌了十个数字,上联从一到十,下联从十到一,两两相对,并很好地说明了问题,不愧是一副巧用数字的天下奇联。 
	总之,我们汉民族的语言、词汇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在运用到对联这种文学样式中时,只要作者掌握了对联的特性及其一般格律要求,并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历史人文知识,做到构思精巧,运用得当,就能使所写对联既符合格律要求,又能使文字生辉,妙趣横生,创作出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好对联来。 
	
 
	第四节       介绍常见的几种对联 
	对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对联和趣联有以下几种。 
	1、春联 
	春联是欢庆春节的对联。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对春联一直都很喜爱,情有独钟。每到新春佳节,城乡人民不论身份、地位、职业、信仰,无不竞相张贴,以示辞旧迎新,祈福祝愿,庆贺新春但旧时代的春联内容多是一些应景的话,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联语。现在写春联,要有时代气息,要反映祖国的兴旺发达和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要赋予更为丰富的内容。联语要新鲜有趣,读来琅琅上口;思想内容要积极、健康、上进,从多方面渲染、烘托新时代年节的喜庆气氛。如: 
	①万民同致富 
	   百业共繁荣 
	②阳春生瑞气 
	   盛世出英才 
	③勤劳致富摇钱树 
	   文明治国国长春 
	④垄上一犁红杏雨 
	   农家万户小康粮 
	⑤飞雪迎春,万里河山披锦绣 
	    东风化雨,千家笙管奏和谐 
	2、行业专用联 
	行业联涉及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三教九流各行各业,因此,写作此类联语,一定要切合行业的性质、特点及其重要意义。行业联具有很强的专用性,要写哪个行业就像那个行业,而不像一般春联那样具有普适性。这是需要对联作者特别注意的。举例如下: 
	炼钢业: 
	战高温,热汗化作千尺金瀑布 
	腾烈火,雄心铸成万吨好钢材 
	纺织业: 
	衣被遍寰中,何人巧试玲珑手 
	机关妙天下,此地能开顷刻花 
	邮政电讯业: 
	一寸邮花凭价值 
	八行笺月付亲朋 
	电文莫问公私,千里信音凭一线 
	号码纵分明密,片时传递合双方 
	建筑业: 
	广厦连云立,万丈高楼平地起,有我添砖加瓦; 
	春风送暖来,千间广厦小城新,保君乐业安居。 
	园林业: 
	春风得意花千里,绿满林区,千山滴翠; 
	秋月扬辉桂一枝,春临茶场,万里飘香。 
	眼镜店: 
	胸中存灼见,好句不妨灯下草 
	眼底辨秋毫,高年能辨雾中花 
	理发店: 
	理世上万缕青丝,不教白发催人老 
	创人间头等事业,更喜春风满面生 
	教师: 
	春风桃李花千树 
	辛苦园丁汗一身 
	因材施教,一片丹心催桃李 
	为人师表,满腔热血树栋梁 
	3、婚嫁联 
	婚嫁联是男婚女嫁的专用联,主要用于祝福、庆贺。古代此类联语的主题多是“白头偕老,多子多福”之类的吉言祥语,如“喜见红梅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孙”等。这类联语在艺术语言上多用比喻的手法,来比喻男亲女爱的美满婚姻。现在时代进步了,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倡男女平等,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创幸福生活,共建美好家庭。因此,现在撰写这类对联,最好要切合时代和新婚夫妇的职业、专长等,使其家庭和新婚青年看到后能感到实际,有亲切感。这里也给大家举几副例子: 
	男女平等家庭乐,鸾凤声中歌好合 
	婚姻自主幸福多,鸳鸯枕上话优生 
	万里鹏程初振羽,一双鸳侣永同心 
	联亲何必门当户对,交友还须道合志同 
	4、祝寿联 
	撰写寿联要围绕“寿”字精心构思,重点在称颂寿者的功德、业绩、道德、精神,要以美好欢愉的语言,祝愿被祝福者健康长寿。内容要力求做到“四切”:即切人、切龄、切时、切事。例如: 
	寿比萧伯纳 
	功追高尔基 
	这副寿联是郭沫若五十寿辰时,叶挺将军送给他的祝寿联。萧伯纳和高尔基都是世界级的大文豪,郭沫若也是当时中国文坛巨人。此联基本上做到了“四切”。另外,有一副祝夫妻双寿的寿联构思得也很精巧: 
	月圆人共圆,看双影今宵清光并照 
	客满樽俱满,羡齐眉此日秋色平分 
	5、乔迁联 
	亲友乔迁新居,往往以联志贺。乔迁联内容多为称颂环境优美、居室舒适、装饰华丽、陈设典雅等语,并期望被祝福者家庭幸福康宁、事业兴旺发达等等良好祝愿。如: 
	①择里仁为美 
	   安居德有邻 
	②鱼跃龙门嬉新水 
	   莺迁乔木奏好音 
	③春光永驻新居宅 
	    幸福长临勤俭家 
	④喜建华堂春风入座 
	   贺迁新屋佳客盈门 
	6、挽联 
	挽联是哀悼逝者、治丧祭祀的专用联。此类联内容多是哀悼、评价或颂扬逝者的功业、学识、情操、品德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宜过分拔高,以免庸俗,且要寄托哀思。如挽黄花岗烈士联: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 
	渣滓洞挽龙光章烈士: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人杰死不还家 
	刘伯承挽叶挺将军: 
	勒马黄河悲壮士 
	挥戈易水哭将军 
	群众挽周恩来: 
	千秋青史,不忍君去 
	寸草春晖,难报恩来 
	何香凝先生挽廖仲恺: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 
	儿女情,两人共负一人还 
	7、名胜联 
	名胜联是装点名胜古迹的对联,且多出于名人大家手笔。名胜联内容非常广泛,有的是赞美名胜古迹的河山壮丽,有的是触景生情而感慨抒怀,有的是登临故地而追述历史往事,等等。古今名胜联多是对联中的精品,并与书法艺术相结合,一般都是文辞精炼,对仗工整,构思精巧,意境深远,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略举几例供大家欣赏。 
	居庸关: 
	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关 
	济南大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朱德题大渡河桥: 
	万里长征犹记泸关险,三军远戍严防帝国侵 
	黄果树瀑布: 
	白水如棉,不用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梳织天成 
	合肥包公祠: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董必武题南湖革命纪念馆: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8、妙趣联 
	妙趣联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妙趣联在语意、形式上与一般对联没什么不同,但其以修辞见长,富有诙谐、幽默的情趣,显示出作者特有的技巧与智慧。古代文人墨客常用这种对联形式来比才斗智,或用以辨才和选材。此类趣联富有情趣,也便于广泛流传。下面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学习欣赏。 
	郭沫若童年读书时,曾因偷桃事与塾师对对联: 
	师:昨日偷桃,窜狗洞不知是谁 
	郭: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清朝有个人叫周渔璜,有一年考中了翰林,亲朋好友请酒相贺,邀请周的老师高先生作陪,无意中被安排在下席。高先生心里不高兴,便出一联向周求对。周渔璜巧联以对,高先生默然。 
	高先生:鼻孔子,眼珠子,珠子高于孔子 
	周渔璜: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清朝乾隆皇帝时,有个独眼读书人叫刘凤诰,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在一次殿试中考个第三名。乾隆皇帝心里不高兴,就再次出题对刘凤诰进行复试,两次刘都答对得非常精切、得体,使乾隆心悦诚服。 
	乾隆: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半月依旧照乾隆 
	乾隆: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还有一个故事说,孙中山先生早年留学归来,去求见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名片上写的是:“学生孙中山,求见之洞兄”。张之洞见了很不高兴,传出上联,要孙中山对。张见了孙的对联,忽然改变了态度,欣然接见。这副对联是: 
	张之洞:持三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布衣可以傲王侯 
	9、格言联 
	格言联是具有劝勉、教诫之类内容的对联,一般都是言简意赅、质朴无华,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且蕴含哲理,能给人以启迪。如: 
	①事到知足心常乐 
	   人到无求品自高 
	②恒心搭起通天路 
	   勇气冲开智慧门 
	③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⑤海纳百川成一统 
	   人兼六艺走四方 
	⑥读书最忌蜻蜓点水 
	   做事当知天道酬勤 
	10、横批     横批又叫横额,它与对联有密切联系。横批有的能起到点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与主联互为补充,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两者配合得好,就会使联语锦上添花,增强艺术效果。写横批一般应尽量避免用主联中相同的字,亦即避免重字。横批一般是四个字,也有用两个字或五个字的。《红楼梦》大观园中有副对联: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 
	横批:沁芳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是一幅春景写意画,而横批“沁芳”二字所表达的则是这幅画的神韵。某单位员工共同约法戒烟,写了一副对联: 
	除恶习清神爽气 
	扫烟尘益寿延年 
	横批:持之以恒 
	主联说的是戒烟的好处,横批表达的则是戒烟的决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表现了戒烟的主旨。 
	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完了。 
	                   诗词知识第八讲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