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正人田锡故里罗永祥发现“敕命”古代石碑感赋》
作者:唐驳虎
洪州故垒溯风神,石上斑纹认敕文。
三谏声名垂汗简,九重肝胆照霜筠。
衣冠南渡碑犹在,日月西驰事未沦。
莫道贞珉终寂寂,正人遗范亦天钧。
注:2025年8月5日,在洪雅槽渔滩(田锡故里)九龙村的河道里,洪雅槽渔滩田锡遗址文物保护小组副组长罗永祥与本村村民发现了被破坏的古代石刻碑,该碑长约1米,宽约0.5米,厚约6公分,碑刻大字馆阁体“敕命”二字,现存两块石碑,时代待考证。“敕命”是皇帝(天子)发布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命令或指示,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通过敕书向地方官员或将军发布命令,这些敕书通常由皇帝亲自批示,具有特殊的权威性和正式性。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等古代文献,由“敕”(表示皇帝的命令)和“命”(表示命令或指示)两个汉字组成。
“敕命”,指君主的诏令,即天子之命。敕命,《辞海》:“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敕命”: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詔令。《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敕命於上,付使傳行之也。” 郭沫若 《海濤集·跨著東海》:“他說,你的處分,頂多不過是敕命退出。”见《正字通●攴部》、《清会典事例●中书科●建置》。“敕命”作为皇帝(天子)封赠官员及其先代的凭证文书,其来源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敕命制度在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逐渐发展,元代开始区分文书颜色(六品以下用红纸),明代延续唐宋制度并细化规范,清代基本沿用明代做法。另具古代的官方文书功能,在古代,敕命主要用于官员封赠、封建,明、清时期,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如清朝规定,八、九品官员只封赠其本人。古代命令传达:可用于描述政府、军队、学校等组织机构的命令,也可用于描述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或要求。 敕命的文书具有等级规定,卷轴形式:敕命为卷轴形式,清代六、七品二轴,八、九品一轴,轴头角质,葵花锦面,色分苍、青、黄、赤、黑五种,绘以升降盘龙盘绕,织有“奉天敕命”四字。 制作机构:明代的诰命敕命由工部所属的神帛制敕局(后称南京织染局)织造,清代由江宁织造制成。等级差异:六品、七品 角质 葵花锦面 满、汉字兼次书被封赠者的官阶、姓名、功德等,用骈体文,加盖“敕命之宝”。 “敕命”碑刻的发现,给这个小山村来带历史的谜团,王仿生老师推断,可能是古代皇帝下什么诏令,值得研究与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