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口宏济桥
程瑞文 整理编写
宏济桥,连接着王村口桥东和桥西两村,它承载着古时通衢入闽的重要交通路径。从村名的由来我们可以想象,有村就有桥,有桥就有了村,桥东面的村庄叫桥东村,而西面的则是桥西村。当然,最初的桥并不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精致雄伟。据记载,这座桥始建于明朝,最初名为宝善石桥,连接着桥东和桥西两条街道,与街道同高度。然而,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一场洪水摧毁了这座桥,村重建了。康熙年间,人们为了重建宏济桥纷纷捐资助力。光绪初年,桥的名字改为了宏济桥,1926年一场洪水冲毁了桥,如今我们所见的宏济廊桥是在1927年重新修建的,经历了九十多年的风雨考验。作为一座木结构廊桥,能够屹立在频繁发生水患的乌溪江上,实属奇迹。宏济桥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彰显着人们对文化传承和建筑工艺的敬仰。

它是一座科学桥,九根桥梁,腾空过江。这座桥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其中有四根是同一根木头,其余五根则是接起来的,形成了稳固的结构。令人惊叹的是,整个桥梁只需一个桥墩来承载,而这个桥墩由合抱粗的两根坚固的苦槠木交叉组成。苦槠木是浙西南地区的本地树种,以其坚固耐腐蚀的特点而闻名。
这座桥墩的设计被当地人称为"X脚架",也被形象地称作"金剪刀"。尽管看似简单,然而背后却隐藏着玄机。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洪水冲击时所受到的面积,从而提供了更好的防洪能力。
与桥墩相比,桥面以上则展现出了奢华和精美的一面。无论是桥面的材质选择,还是细节上的装饰,都体现了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和对美的追求
这座桥不仅仅是一座交通工具,更是一件艺术品。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这个地区的骄傲。每当人们走过这座桥时,无不为它的美丽和科学性所折服,也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奇迹所震撼。
桥面宽达4.80米,甚至比街道还宽,这不仅仅是为了通行的功能考虑,而是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人们的休闲和聚会需求。整座桥上共有主桥9间和引桥2间,每一间都设有南北两面开窗,如果将窗户关上,将形成一个面积达160多平方米的宽敞聚会空间。此外,桥上还配备有报警和召集民众之用的大铜钟,方便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及时得到信息。

从选料、建造到装饰,整个桥身雕梁画栋非常精美,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依然保持着豪华的气息。这种精美的工艺与细节展现了当时建筑师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的追求。
王村口一几次发大水是很可拍的,笔者在2022年6月20人就见证了大水的可怕程度。古人在选择桥址上也很科学。乌溪江每到雨季都会洪水泛滥,但在宏济桥的位置,水流却相对稳定。由于乌溪江水量大而关川水量小,每次发生洪水时,乌溪江的水就像是一道水坝,保护着宏济桥,形成了一个港湾。这个选择不仅体现了先人们对水文地理的深刻理解,也为桥梁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过去,王村口的集市完全在宏济桥上举行,桥头的老照片可以看到以前这座桥上的繁华场景。1997年8月,宏济桥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荣誉充分体现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在1935年8月26日,红军挺进师委员、二纵队政委兼中共王村口区委书记洪家云选择了这座桥作为召开群众大会的地点,正式宣布成立王村口苏维埃政府,该政府直属于浙西南特区领导。从1935年到1937年,由粟裕指挥的挺进师在浙西南地区建立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王村口之所以被选定,主要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商业发达的特点。
王村口远离县城,位于大山腹地,这使得红军可以避免敌人优势兵力的威胁。其次,周围山高林密,有利于与敌人周旋和进行游击战。而且,王村口周边的商业活跃,可以让红军买到所需的军需物资,如电筒、电池、力士鞋、布匹、食盐和药品等。

此外,1936年6月,粟裕率部恢复浙西南地区的工作,中共浙西南特委书记许信昆也在这座桥上主持召开群众大会,粟裕向群众作宣传演讲。因此,这座桥也成为了红军挺进师的重要革命旧址。
这座桥见证了红军在浙西南地区的革命历程,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商业发达的特点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条件。
这座桥,承载着百年的历史,仿佛是一位智慧而坚韧的老人,静静地守望着桥两边村庄的繁荣与发展。它见证了时光的流转,也见证了乌溪江水的起伏跌宕。
而今,我们更希望这座桥见证我们对于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弘扬和践行。红色的火焰燃烧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追求正义、奋斗进取。正如曾经那些英勇的革命先驱们,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希望,开创未来。
让我们紧紧握住历史的手,踏上这座桥,感受那份厚重与深情。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以勇毅之志、坚定之心,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我们铭记历史,凝聚力量,共同谱写属于我们的浙西南新篇章!
让这座桥成为我们的见证者,见证我们的奋斗与成长,见证我们的挑战与胜利。愿红红火火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为我们的未来指引方向,点亮前行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