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地处六盘山西麓的甘肃庄浪,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里就撷取几朵浪花吧,可谓管中窥豹。
风的独白
我从遥远的西方奔来
擂着战鼓,载着歌谣
戈壁为我拍手送行
沙漠为我拍手送行
高山峻岭却一再挽留
盛情难却啊
在中国的北方
从乌鞘岭到太行山
从长城到秦岭
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石山
不见草木,不见牛羊
尽管有点荒凉,他们却
手挽着手,肩并着肩
围得我啊举步维艰
我从遥远的西方奔来
越过中亚,越过蒙古
那里的戈壁扬起了微尘
沙漠扬起了微尘
我顺手一揽
把微尘裹在怀中
作为一份厚礼
撒在了那些光秃秃的石山
从此,这里便叫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啊,我的亲家
只因你的盛情
我给你披上了黄色的盛装
你有了草木,有了牛羊
便不再那么荒凉
中国“石器之村”徐家城
水洛北山、大庙山
从遥远的关山奔来
水洛河、清水河
从遥远的关山奔来
这里山环水绕啊
不只是东汉显亲县故城
不只是东汉显亲侯国治地
而且是一个石器之村
46000多年前
这里就有先民居住
炕大的一坨地方
竟挖出5000多件石器
还有将近600具兽骸
成为2009年度
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动摇了史学界新石器时代
与旧石器时代划分的临界点
神驰朝那湫
一只苍鹰从桃木山盘旋而起
一条鱼龙却带我沉入古老的天池
我本想看看眼前的美景
而鱼龙却一再絮叨遥远的历史
它说,朝那湫与汭河之源融为一体
这里是汭河龙万里行的策源地
华胥氏在这里踩了雷神的足迹
怀孕十二载才生下伏羲
朝那国在这里建邦立邑
悬崖上“马槽槽”是王宫的痕迹
先秦王朝在这里朝天拜地
《大沉厥湫》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印记
远去的苍鹰砉然一声归来
打断了鱼龙斑驳的絮语
我的魂灵也随之悠然附体
激荡的心津却依然带着鱼龙的气息
注: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2021-6《甘肃政协》。
吴岳之歌
起舞的苍岩,嶙峋的怪石
分明散发着原始的野逸气息
而苍茫的古木,荡漾的千水
却一再诉说遥远的牛羊痕迹
它们说,黄帝时的武畤与天对话
四岳部落的炊烟轻如薄纱
虞国牛羊的吼声传遍天涯
老天好阴啊,一个上畤
一个下畤,背靠吴岳
脚踩莲花
——这是秦灵公的杰作呀
它在诉说天人合一的神话
可惜啊,大唐的吴山之县
叫吐蕃的铁骑踩成了泥巴
啊,吴岳,吴岳
你是五岳之根呀
中华民族的地标
可谁知,历史的尘埃
淹没了你的足音
而今,谁来为你正名
注: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2《华夏文化》。
雷泽之歌
从白垩纪时代走来
这里什么也没有
只有一雄一雌
两条冲天的火龙
从太古时代走来
这里为华胥国都地
有雷神、草甸和天池
还有华胥、伏羲和女娲
从东周时代走来
这里为朝那国都地
有马,有牛,有羊
还有猎隼、长枪和王宫
从秦汉时代走来
这里为国家所祀之地
为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
与黄河、长江和汉水齐名
啊,雷泽,雷泽
从火龙到水龙
弹指一挥,孕育了多少
龙的传人
注:详见笔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载于2019-14《西部学刊》。
石桥之桥
石桥之桥,再平常不过了
也就是用那么几块石头筑起来的
穿越的也就是那么一条小溪
然而,石桥之桥却实在非同寻常
这里古称陇山口
周穆王西巡昆仑时
它承载过日行千里的赫赫八骏
张骞从匈奴逃回时
把他的匈奴妻子和儿子张棉留在了这里
从此,这里又多了一个称谓
——张棉驿
霍去病、卫青“凿空”河西时
千军万马从这里穿过
汉王朝进军西域时
千军万马从这里穿过
这里又称番须口
为番邦商旅进入中原的必经之道
西域的汗血宝马
就从这里穿过
中原的丝绸、茶叶
就从这里穿过
煌煌汉光武刘秀西征
只因“轻番须”
迫使汉军败退
北上争锋的马谡
只因“轻番须”
一败涂地
时逢盛世,石桥人灵犀所至
只因“敬番须”
一下子摆脱了千载贫困
一跃而成为陇上明珠
古镇流光
庄浪河畔有个古镇
它的名字叫南湖
其实,这里已没有湖水
只是一潭淹没的流光
两万五千多年前
这里不只有牛,有羊,有麋鹿
而且还有神兽——犀牛
以及先祖的石核,石屑
和弓背状刮削器
这里是秦国的驿站
它的名字叫受渠亭
与这里的受渠水同名
它便是依然流淌的庄浪河
这里是汉代的方城
那残留的半截城墙
不只有紫赭色的泥土
还夹杂者先祖用过的红陶
有竖绳纹,熠熠生辉
这里是大唐的结公城
国家牧场的一个监理站
遥控着六盘山麓八万匹战马
嘶叫声如同潮水般奔涌
这里是蒙元十万铁骑的隐藏地
它以庄浪路为跳板
冲开了蜀口,冲开了长江
淹没了南宋的一片河山
古镇的流光斑斑点点
这里已换了人间
迎来了瓜果飘香的万家村烟
一个盛世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