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律] 观曹科元书展(新韵)
古县安阳地,王嘉故里人。青山藏瑞气,碧水吐清音。撷草疗疴恙,挥毫揽彩云。秋风抹不去,玉露化甘霖。
发表时间:2023年08月18日 08:21:26     分类:诗
   15         3
[新诗] 遥远的牧歌
风的独白我从遥远的西方奔来擂着战鼓,载着歌谣戈壁为我拍手送行沙漠为我拍手送行高山峻岭却一再挽留盛情难却啊在中国的北方从乌鞘岭到太行山从长城到秦岭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石山不见草木,不见牛羊尽管有点荒凉,他们却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围得我啊举步维艰 我从遥远的西方奔来越过中亚,越过蒙古那里的戈壁扬起了微尘沙漠扬起了微尘我顺手一揽把微尘裹在怀中作为一份厚礼撒在了那些光秃秃的石山从此,这里便叫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啊,我的亲家只因你的盛情我给你披上了黄色的盛装你有了草木,有了牛羊便不再那么荒凉 中国“石器之村”徐家城水洛北山、大庙山从遥远的关山奔来水洛河、清水河从遥远的关山奔来这里山环水绕啊不只是东汉显亲县故城不只是东汉显亲侯国治地而且是一个石器之村46000多年前这里就有先民居住炕大的一坨地方竟挖出5000多件石器还有将近600具兽骸成为200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动摇了史学界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划分的临界点 神驰朝那湫一只苍鹰从桃木山盘旋而起一条鱼龙却带我沉入古老的天池我本想看看眼前的美景而鱼龙却一再絮叨遥远的历史它说,朝那湫与汭河之源融为一体这里是汭河龙万里行的策源地华胥氏在这里踩了雷神的足迹怀孕十二载才生下伏羲朝那国在这里建邦立邑悬崖上“马槽槽”是王宫的痕迹先秦王朝在这里朝天拜地《大沉厥湫》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印记远去的苍鹰砉然一声归来打断了鱼龙斑驳的絮语我的魂灵也随之悠然附体激荡的心津却依然带着鱼龙的气息注: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2021-6《甘肃政协》。 吴岳之歌起舞的苍岩,嶙峋的怪石分明散发着原始的野逸气息而苍茫的古木,荡漾的千水却一再诉说遥远的牛羊痕迹它们说,黄帝时的武畤与天对话四岳部落的炊烟轻如薄纱虞国牛羊的吼声传遍天涯老天好阴啊,一个上畤一个下畤,背靠吴岳脚踩莲花——这是秦灵公的杰作呀它在诉说天人合一的神话可惜啊,大唐的吴山之县叫吐蕃的铁骑踩成了泥巴啊,吴岳,吴岳你是五岳之根呀中华民族的地标可谁知,历史的尘埃淹没了你的足音而今,谁来为你正名注: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2《华夏文化》。 雷泽之歌从白垩纪时代走来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雄一雌两条冲天的火龙从太古时代走来这里为华胥国都地有雷神、草甸和天池还有华胥、伏羲和女娲从东周时代走来这里为朝那国都地有马,有牛,有羊还有猎隼、长枪和王宫从秦汉时代走来这里为国家所祀之地为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与黄河、长江和汉水齐名啊,雷泽,雷泽从火龙到水龙弹指一挥,孕育了多少龙的传人注:详见笔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载于2019-14《西部学刊》。 石桥之桥石桥之桥,再平常不过了也就是用那么几块石头筑起来的穿越的也就是那么一条小溪然而,石桥之桥却实在非同寻常这里古称陇山口周穆王西巡昆仑时它承载过日行千里的赫赫八骏张骞从匈奴逃回时把他的匈奴妻子和儿子张棉留在了这里从此,这里又多了一个称谓——张棉驿霍去病、卫青“凿空”河西时千军万马从这里穿过汉王朝进军西域时千军万马从这里穿过这里又称番须口为番邦商旅进入中原的必经之道西域的汗血宝马就从这里穿过中原的丝绸、茶叶就从这里穿过煌煌汉光武刘秀西征只因“轻番须”迫使汉军败退北上争锋的马谡只因“轻番须”一败涂地时逢盛世,石桥人灵犀所至只因“敬番须”一下子摆脱了千载贫困一跃而成为陇上明珠 古镇流光庄浪河畔有个古镇它的名字叫南湖其实,这里已没有湖水只是一潭淹没的流光两万五千多年前这里不只有牛,有羊,有麋鹿而且还有神兽——犀牛以及先祖的石核,石屑和弓背状刮削器这里是秦国的驿站它的名字叫受渠亭与这里的受渠水同名它便是依然流淌的庄浪河这里是汉代的方城那残留的半截城墙不只有紫赭色的泥土还夹杂者先祖用过的红陶有竖绳纹,熠熠生辉这里是大唐的结公城国家牧场的一个监理站遥控着六盘山麓八万匹战马嘶叫声如同潮水般奔涌这里是蒙元十万铁骑的隐藏地它以庄浪路为跳板冲开了蜀口,冲开了长江淹没了南宋的一片河山古镇的流光斑斑点点这里已换了人间迎来了瓜果飘香的万家村烟一个盛世的乐园
发表时间:2023年07月25日 11:22:22     分类:诗
   133         2
[文章] 伏羲女娲的历史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阜城门外,有座明代创建的帝王庙,庙中塑着从传说时代到清朝乾隆年间的帝王188位。其中有从关山之巅、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走出的伏羲和女娲名列其中。试问她们二人有什么历史功绩,竟然居于如此崇高的历史地位呢?这从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可以得到解答。一、伏羲的历史功绩伏羲的祖居地和出生地,在关山之巅、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桃木山西麓的朝那湫①。他生活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一万年左右。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对伏羲的记载,散见于《庄子》《列子》《管子》等先秦文献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仅以“余闻先之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之句,一笔带过。而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则有比较系统的记载,其中对伏羲历史功绩的记载共有六个方面。现以此为依据,结合有关史料论述如下。(一)“画八卦”:在哲学上的历史功绩《帝王世纪》说: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八卦”指先天八卦,包括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个方面。它的核心内容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说,宇宙从混沌的“太极”中产生出来,进而分化就有了“两仪”——阴与阳(天、地);再分化就有了“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春、夏、秋、冬);再分化就有了“八卦”。显然,这是伏羲时代的哲学观,它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为体系来观察世界。如此美妙的哲学体系是怎样提出来的?这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产物,社会实践的结晶。比方说“太极图”的来源就与朝那湫有关。太极图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的一个图标,其阴来源于后湫,其阳来源于前湫,其图标则来源于后湫的“状似弯月”。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②,它是白垩纪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两个高山湖泊。因其水渊通地脉,又与汭河源头在岩石间相通,从古到今“不涸不溢”。后湫状似弯月,水面20余亩,其水碧绿灰暗,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感觉;前湫形如卧蚕,水面30余亩,其水清澈透亮,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这便是伏羲创造太极图的原型所在③。而“四象”、“八卦”所指,既是伏羲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又是对其生存与发展影响最大的事物。也正是这些事物,构成了伏羲人最基本的物质世界。如“四象”,那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标志着当时人类对时间认识的最高水平;而“八卦”,则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标志着当时人类对空间认识的最高水平。而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伏羲人的时空观,亦即生存观和世界观。当地民谣说:“朝那一杯水,汭河万里源。”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八卦就像它的母体朝那湫一样,永不干涸,永不外溢,永不褪色!(二)“造书契”:在文字上的历史功绩《庄子》说:昔者“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就是说,人类最初是以结绳记事的。《易经·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此“圣人”,指伏羲而言;“书契”,指以八卦为代表的刻符文字而言。而《帝王世纪》则说得更清楚: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就是说,伏羲上观日月星辰的天象,下观地上物类的法则,看到鸟兽的纹理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变化,近则取之于身,远则取之于物,于是创造出了刻符文字,以代结绳记事。刻符文字亦称八卦文字,它以刻画符号为特征。于省吾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郭沫若认为:它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西安半坡、甘肃马家窑等地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大量的刻符文字。这种文字,最远可上溯到7800年以前。如距朝那湫不到30公里的秦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大批的刻符文字。这在一定意义上佐证了伏羲“造书契”的历史必然性。史称苍颉为“汉字之祖”,其实真正的“汉字之祖”还是伏羲;苍颉只是汉字的整理者和推进者而已。《甘肃通史·先秦卷》说:“所谓‘造书契’不应理解为发明文字,而是指对记忆符号的使用和规范。”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是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理当否定。从中国汉字的源流来说,刻符文字与图画文字一样,同属于中国汉字之根。如指事字中的10个汉码字和上、中、下等字,就是从刻符文字演变而来的。可以说,刻符文字就像一棵破土而出的槐树苗,虽然没有老槐树那么光彩照人,但总不能因此而否定其树的特性。(三)“充庖厨”:在食物上的历史功绩民以食为天。先民最早的食物,是野生植物的籽粒、果品和根、茎、叶。《帝王世纪》说:伏羲“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就是说,伏羲别称“牺皇”,号为“庖牺氏”,那是因其“取牺牲”为食材,进一步解决了世人吃饭问题而得到的美誉。由此而论,先民食肉当为伏羲首创。这对于改善食品结构和增强人的体质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与此相应,要食肉就要火烤。这在人类已经学会用火的情况下,当在情理之中。古称伏羲为“庖牺”、“炮牺”,当与其制作熟肉有关。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伏羲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熟食之神”。进一步讲,要食肉就必然要渔猎。《尸子·君治》说:“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汉书·律历志》说:伏羲“作网罟以田猎。”这说明,渔猎亦为伏羲首创。与此相应,既然有渔猎,养殖业的兴起当是必然的。唐人成玄英《庄子·注》说:“伏羲,三皇也,能伏牛乘马,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牺也。”南宋罗苹《路史·注》说:“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羲。”可以推想,伏羲人最先驯养的家畜当为猪、羊和鹿,其次有牛、驴和马等。因为这些食草动物,相对于那些食肉动物来说,性情比较温和,适宜人工饲养。所以人们可以把猎获的大兽、死兽最先食用,把猎获的小兽、活兽豢养起来,待急之用。久而久之,养殖业便悄然兴起。由单一的素食,到荤素并食;由单一的采集,到渔猎、养殖和采集并举。这既是对食物结构的变革,又是对产业结构的变革。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伏羲被世人誉为“食物之神”。当然,以上所论,只是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就事论事而已。从当代考古成果来说,先民的食肉和渔猎,在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如庄浪长尾沟文化遗址,距今27100年左右。从其中出土的一些兽骨和敲砸器、刮削器来看,如果没有渔猎、没有食肉,也就不会出现这些东西。可话说回来,古人之所以把食肉、渔猎和养殖的历史功绩加在伏羲身上,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伏羲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创世人物;因为发明创造本来就是多方面的。由此而论,伏羲不只是一个人,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一个符号。(四)“制嫁娶”:在婚配上的历史功绩华胥为伏羲的母亲。从庄浪朝那湫历史上最早的祭祀活动“履迹”来说,华胥时代,中华民族的婚姻制度已具雏形:那时虽然为群婚制,儿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进入婚育年龄的青春少女,并不是随便可以与男子交合的,而只有通过“履迹”这种仪式,才可以与男子交合。它的重要意义是,可以有效地保障未成年女子的身心健康。到了伏羲时代,上述婚姻制度又极大地推进了一步。《帝王世纪》说:伏羲“制嫁娶之礼。”由此而论,“嫁娶之礼”当为伏羲首创:男女婚姻只有通过“嫁”与“娶”才可算数;按照《世本》的说法,还要“以俪皮(雌雄鹿皮)为聘礼”。显然,这是族外婚的肇启,对偶婚的萌芽。它打破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血缘婚、族内婚,进而为家庭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正如东汉史学家班固《白虎通义》所言,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这对于“人伦之礼”的形成和人口的优生优育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五)“制九针”:在医学上的历史功绩上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多,加之多种疾病和自然灾害,人的寿命是很短的。《帝王世纪》说:伏羲“乃尝味百药,制九针,以拯夭枉焉。”(这里的“九针”,并非现在的“九针”;其“九”当为灸的通假字。)由此而论,伏羲不仅发明了用中草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而且发明了用针灸治病救人的方法。这对于减少因疾病而带来的痛苦和过早死亡,进而延长人的寿命,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史称神农为医药创始人,这种说法有违常理。因为牧业先于农业:“牧羊人”对草木的认知程度,“庄稼人”是望尘莫及的。由此而论,医药创始人当为伏羲;而神农当有杰出贡献而已。史称皇甫谧为“针灸鼻祖”。“鼻祖”者,为创始人之意。由此而论,“针灸鼻祖”当为伏羲;而皇甫谧则为针灸学的推进者、完善者和集大成者而已。(六)“作瑟”:在乐器上的历史功绩按理来说,音乐应当是很早就出现的。如江河湖海之声,鸟兽虫鱼之声,风雨雷电之声,虽来自天然,却有节奏,有旋律,此谓之天籁之音。人们起初用嘴摸仿,进而用器物摸仿,于是音乐和乐器便随之而生。但作为“瑟”这种乐器却是伏羲发明的。《帝王世纪》说:伏羲“作瑟三十六弦,长八尺一寸。”这不能不说,它是伏羲对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大历史功绩。当今以“弦”为特征的乐器,如板胡、二胡、马头琴、小提琴等,均当由“瑟”演变而来。由此而论,伏羲当为“弦乐之祖”。二、女娲的历史功绩女娲与伏羲为兄妹,也是夫妻。对这种关系,历史上有人遮掩,有人改裁,总认为有违“人伦之礼”。其实,这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今人大可不必“为尊者讳”,只要放在那个特定时代就行了。所谓“人伦之礼”,那是伏羲首创的,岂能跨越时代而论!《水经注·渭水》说:“庖羲之后,有帝女娲,与神农为三皇矣。”由此可见,女娲是继伏羲而王天下的,为三皇之一,为中华民族第一位女皇。对女娲的记载,古籍中都是一鳞半爪的,而且大多是以神话形式来表述的。对此,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读。(一)“女娲补天”:在治理洪水上的历史功绩在华夏大地,“女娲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显然,这是作者延用古籍中神话形式来记载女娲补天之事的。神话,那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以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记人记事的,其准确性虽然大打折扣,而形象性和生动性却令人惊叹不已!揭开“女娲补天”的神秘面纱,笔者所看到的并不是什么“补天”,而是女娲领导人民治理洪水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记得小时候,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时,村民并不说“雨”;而是说“老天爷啊,你这该死的老天爷,你还要不要人活!”这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天”。此话到现在想起来也不觉得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上古时代,地广人稀,森林密布,雨量充沛,时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而大灾之后,如山洪引起的滑山走坡,雷电引起的森林大火,以及群兽出没食人——这不是“天塌下来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代人皇的女娲,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洪救灾的斗争,这不是“补天”是什么?从“女娲补天”,笔者想起了民国九年(1920年)海原地震的一幕。据史料记载,这次地震为8.5级,主要震区为西吉、海原和固原,也波及到庄浪、静宁一带。据老一辈人讲,这次地震后,当地房屋基本倒塌,而且很长时间余震不断;人们大多铺着麦草露宿在打麦场,有时连走路也摇来晃去,一下子被摔倒;有时眼看着亲人从对面走来,却突然在地上裂开一道口子,一下子被吞没。据一位老人讲,这次地震,静宁共死亡30000多人,其中许多人并不是因房子倒塌而压死的,而是被冻死、饿死和病死的;还有一股一股的狼群出没食人,令人防不胜防;有时还加杂着狂风暴雨。老人感叹说,那简直是“天塌下来了”!这一幕,与“女娲补天”的情景何其相似!《甘肃通史·先秦卷》说:对“女娲补天”,应注意两个细节:一为“断鳌足以立四极”,那是说女娲部族“创构房屋建筑”;二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那是说“金属冶炼工艺”。在笔者看来,这种解释,在思想方法上是不足取的。因为神话与寓言、诗歌一样,同属于形象思维范畴,理当从意境上去感悟、去领会,而不能以逻辑思维“对号入座”。这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你能说它恰好就是“三千尺”吗?不能,绝对不能;但也没有人说它写得不对。(二)“抟土造人”:在发展人口上的历史功绩女娲“抟土造人”,是中华民族非常经典的神话传说。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打开神话的外壳,从中可以得出三条结论:(1)中华民族是从无到有的;(2)中华民族的起源与“黄土”有关;(3)女娲时代,鼓励人口繁殖。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以黄河中上游为主:西起祁连山,东至太行山,北到长城,南达秦岭,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和山西六省区的一些地方。试问这里最初是什么样子?答曰:到处都是石山,不见草木,不见牛羊,不见人烟。那么这里的黃土是怎么来的?答曰:那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大风从中东、蒙古的戈壁沙漠吹来的。这是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试看黄土高原,它从西北到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黄土层越来越薄,而且其矿物成份与当地基岩相异却与中东、蒙古的戈壁沙漠相同,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而女娲“抟土造人”,正是这一历史的投影。可以说,黄土高原,只因有了黄土,才有草木,才有牛羊,才有人烟。与此同时,由于上古时代人口特别稀少,女娲作为一代人皇,必然会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口繁殖。地处葫芦河流域的吴家沟遗址、徐家碾遗址、大地湾遗址,距今5000——7800年,其间出土的陶器上,就绘有不少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这是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演进的标志,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产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女娲时代鼓励人口繁殖的历史必然性。《甘肃通史·先秦卷》说:女娲“抟土造人”,“这可能同人们用泥土烧制陶器有关。只有制陶才需要大量抟弄黄土的实际操作,才能产生捏塑泥人的联想。”显然,这是说女娲“抟土造人”是制陶业历史的折射。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却明显忽视了女娲“抟土造人”的前提:那是在“天地开辟,未有人民”的情况下而“造人”的,岂能与制陶业扯在一起?(三)“女媒”:在婚姻制度上的历史功绩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婚姻制度的三步曲:一是“履迹”。如上所述,它是古人的一种祭祀活动,是青春少女“初试人伦”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华民族婚姻制度的雏形。二是“嫁娶”。伏羲首创聘婚制,已改族内婚为族外婚,打破了血缘婚的陋习。三是“女媒”。《风俗通义》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说明,媒妁制度是女娲创立的。历史上所谓“无媒不聘,无媒不嫁”的婚俗,婚配当遵“媒妁之言”的婚俗,均当由此而来。由此而论,“媒妁之祖”的桂冠,非女娲莫属。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制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媒妁制度的重要意义是:监督婚配年龄,不到婚龄的男女青年,不得结婚;监督血缘关系,如有血缘关系的男女青年,不得结婚。可以说,“女媒”是对“履迹”和“嫁娶”制度的完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婚姻监督法”,也是中华民族“人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典范。(四)“女娲七十化”:在孕妇保胎上的历史功绩南宋罗泌《路史·后纪二》说:女娲“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高禖之神。”高禖之神,是我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掌管婚姻、生育之神。在女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庄浪朝那湫,从汉代起就建有女娲祠,至今依然为当地民众祈求婚姻、祈求儿女的地方。《淮南子·说林训》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这里的“黄帝”,为女娲的孙子;“上骈”、“桑林”,当为上古之神。从医学角度讲,这段话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发育过程的。若以妇女经期每月为28天来计算,“十月怀胎”:一个胎儿在母体中的孕育周期通常为280天,它可分为四个结段,每个阶段便是70天——此所谓“七十化”之意。于此联想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之语,亦当与妇女怀孕和保胎有关。如今人范三畏《旷古逸史》就明确说“处栗广之野,横道而行”,那是说胎儿与母腹之关系的。由此而论,孕妇的“保胎之法”,当为女娲首创。这对于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女娲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之母”。古往今来,总有人把“女娲七十化”解释为:女娲一日七十变,抑或一日创造七十个物种。这实在是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单从“化”字来说,它的最初涵义并不是“变化”,而是“怀孕”。因为甲骨文中“化”字的写法是:有两个“人”,一倒一顺,这不是胎儿在母体中是什么?(五)“制笙簧”:在乐器上的历史功绩乐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产物。女娲时代,已有伏羲发明的“瑟”。《世本》说:“女娲作笙簧。”由此而论,笙簧这种乐器当为女娲发明。古人云:“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笙簧这种乐器,所用原材料为葫芦和竹子;制作时,只要掏空葫芦,在其中安放一竹管即可。这种乐器,声音清脆、嘹亮、悦耳,至今广泛流传。它取材方便,工艺简单,深受普通民众的青睐。可以推想,笙簧的发明,对于那时人们单调的文化生活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地处葫芦河流域的庄浪、静宁和秦安,是华胥、伏羲和女娲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作为笙簧这种乐器,在史前文化遗址中不可能保存下来。但陶质乐器如鼓、铃、哨、埙等,在葫芦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却比比皆是;而且其造型之独特,装饰之精美,令人惊叹。古往今来,以“管”为特征的乐器,如陶埙、笛子、唢呐、长短号等,均当由此演变而来。由此而论,女娲当为“管乐之祖”。《甘肃通史·先秦卷》说:“女娲发明的乐器以‘生’为名,也在隐寓与人类繁孳的关系。”在笔者看来,这里可不必联想。因为古人记载“女娲作笙簧”之事,非常具体、非常明确,并非神话。如“笙簧”二字,均与竹子有关,岂能同“人类繁孳”扯在一起?三、伏羲、女娲的历史地位(一)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类社会是极其漫长的。从神话传说到文字记载,中华民族最早的、功绩最大的、世人公认的历史人物,首推伏羲和女娲。史称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史称女娲为“三皇之一”、“民族之母”,足见其历史地位之崇高。可以说,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果没有伏羲和女娲,所谓“中华民族”就无从谈起。(二)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伏羲和女娲一生充满了创造、奉献与和谐精神。她们从关山之巅到葫芦河流域,从渭河之滨到中原大地,最后定都陈地(今河南淮阳市),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司马迁说伏羲“至纯厚”,皇甫谧、司马贞说伏羲“有圣德”;许慎说女娲为“神圣女”,这是历史的结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风吹不倒,雨打不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创造、奉献与和谐精神。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三)伏羲、女娲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伏羲和女娲所开创的,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内容,也有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从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充庖厨、制嫁娶、制九针和作瑟,到女娲治理洪水、发展人口、制定媒约制度、创立保胎之法和制作笙簧,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无不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四)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产的先行者社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从伏羲“兴渔猎”到“伏牛乘马”,这说明中华民族的狩猎、渔业和饲养业是伏羲开创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这说明女娲的历史功绩,并不限于上述五个方面,其中也不乏对社会生产的贡献,只是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而已。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产的先行者。(五)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者社会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归宿。从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充庖厨、制嫁娶、制九针和作瑟,到女娲发展人口、制定媒约制度、创立保胎之法和制作笙簧,既包含了食物方面的内容,又包含了婚姻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医疗和文化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无不说明她们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伏羲和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者。有人以“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历史不是神话传说”的谬论,否定伏羲和女娲的历史地位。这是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是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背道而驰的。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的群体记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它就像一颗颗青皮核桃,只要剥掉它的皮,砸开它的壳,历史真相便会嫣然再现于我们面前。注:①详见笔者《“羲皇故里”考》一文,载于2019-14《西部学刊》。②详见笔者《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载于2021-6《甘肃政协》。③详见笔者《说“羲皇故里”》一文,载于2018-2《华夏文化》。
发表时间:2023年07月12日 21:13:52     分类:其他作品
   187         2
[其它] 庄浪之名的由来
吐蕃民族的后裔为藏族。地处关山西麓的庄浪虽然没有藏族,而吐蕃文化却比比皆是。例如,郑河乡的上寨村和下寨村,朱店镇董湾村,柳梁镇赵岔村、卧龙镇阳屲村、赵墩镇高庙山所祀大王庙,以及郑河乡朝那湫所祀“盖国大王”,水洛镇羊把式坡,柳梁镇乔家湾,皆为吐蕃文化的遗留。就连庄浪之名也不例外。综观史料,庄浪吐蕃文化独立存在于唐广德元年(763)到北宋庆历三年(1043),历经280年。此后与汉文化交汇,流传至今。“安史之乱”时,唐王朝抽调陇右驻军平叛。值此之际,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军民,如潮水般涌向陇右,而且还越过陇山占居长安13天。后来在郭子仪等将领的驱赶下,吐蕃军民才退居陇山东麓。临界点为六盘山下的弹筝峡、关山之巅的清水和陇南的西和。随后吐蕃王朝发生内乱,大军回撤,而吐蕃牧民却依然留存。唐初,庄浪有长川县(治地阳川镇曹家塬)、陇城县(治地水洛城)。后来庄浪成为国家牧马之地,设牧马监3处:一为结公城(治地南湖镇),一为水洛城,一为长离川(治地阳川镇曹家塬)。而当吐蕃民族进入庄浪后,国家牧马监被毁,所牧之马也被袭劫一空。北宋咸平六年(1003),青年才俊曹玮知渭州(治地平凉)。占居关山一带,历经240年“无有管束”的吐蕃延家族,其首领颓逋“纳马立誓,乞随王师讨贼,仍请以汉法治蕃部”,从此其部落建寨定居至今。如当今郑河乡上寨、下寨和朱店镇董湾村民,即为吐蕃延家族后裔。北宋庆历三年(1043),尹洙为泾源路(治地平凉)经略安抚史兼知渭州。占居庄浪西部(包括水洛、南湖、阳川一带),历经280年“无有管束”,拥有牧民“十万落”的吐蕃大王族,其首领元宁“以洛城来献”。于是尹洙派瓦亭寨(治地宁夏西吉什字镇)主刘沪率领1000人马接收。其间有氐羌民族发生骚乱,刘沪在元宁的配合下很快平息。当今庄浪赵岔村、阳洼村、高庙山一带所祀“大王”,即与吐蕃大王族密切相关。北宋建隆三年(963),章麻林(永宁镇)吐蕃延家族有严辉、严茂兄弟二人,因其生前抗御西夏、格杀境内虎之功,严辉被其首领封为“惠国大王”,祀宁夏隆德朝那湫;严茂被封为“盖国大王”,祀庄浪朝那湫。当今水洛镇羊把式坡和柳梁镇乔家湾之名,当与吐蕃庄浪族有关,因为吐蕃庄浪族曾有“把羊族”、“乔家族”之称。当今庄浪赵姓之人众多,亦与吐蕃庄浪族有关,因为北宋王朝曾赐吐蕃庄浪族赵姓。 从金太宗天会九年(1131)到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庄浪之境由金国统治96年。其间置水洛县(治地水洛城)、通边县(治地通化镇)。这是从唐末、五代、北宋以来,庄浪境内首次出现的县级行政建制,它是和平与发展的标志。从蒙太祖二十二年(1227)蒙军攻占结公城,到明洪武二年(1369)庄浪州宣差老关笃坚到平凉投诚徐达,庄浪之境由蒙元统治142年。蒙太宗二年(1230),蒙军在结公城置庄浪路,为六盘山军事基地的总部,为灭金灭宋的跳板,历时52年。《元史·地理志》庄浪路条说:“沿革阙”。故而对庄浪之名的由来,一说由黑山(今称大青山,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境内)庄郎族而来,一说由旧积石山(青海贵德)庄浪族而来。但此二说,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均无依据,不足为信。而从当今庄浪的吐蕃文化,结合有关史料来判断:庄浪之名,当从吐蕃庄浪族进入庄浪之时就已存在。而当蒙军攻占庄浪后才上升为地方行政建制之名。由此而言,庄浪之名当最早出现于唐代而非元代,意为“把羊”(即放羊的好把式)而非“野牛沟”。
发表时间:2023年07月10日 08:50:02     分类:其他作品
   214         3
[诗:七绝] 题七月七日盛宴
西城绿柳意朦胧,狮子楼中笑语盈。最是清歌和漫舞,丝丝缕缕化丹青。
发表时间:2023年07月09日 19:10:13     分类:诗
   39         3
[其它] “伏羲文化的源头在庄浪”,庄浪人为之而自豪
贺张双锁老师《伏羲女娲的历史地位在《平凉日报》发表 赵地 滑柔泽水湿龙鳞,履足华胥犹迹新。画里仙乡人借问,先生谈笑指迷津。——时癸卯夏日 祝贺张老师 贺彩红 若辩羲皇故里甄,华胥上寨探其因。关山揭秘神农架,雷泽慈生太昊身。博古精研熬岁月,巡回演讲踏昏晨。千秋业绩无穷处,便问张郎吹哨人。读张双锁老师《说“羲皇故里”》有怀 赵地 浩浩湫池黑龙舞,陇山峰上凤鸣春。逢人常道家乡美,自是羲皇故里人。 祝贺张双锁老师完美演讲 贺彩红 抑扬韵起华胥地,古墨怡情万丈高。朵朵山花迎脸笑,盈盈湫水渡松涛。人言德艺双馨客,口吐珠玑独领骚。若问龙根雷泽诞,萦回史册颂滔滔。 [中吕●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张老师的讲坐、寻根问祖 贺彩红 寻根溯源,文化当先。华胥盛典,予赋明贤。草萋萋辽鹤破烟,雾蒙蒙密树擎天。[过]关山风雨诉年年,湫水思泽又绵绵。旅游节会喜空前,讲座非凡热潮掀。神传!激情高昂笑语喧,好一个史册颂扬墨文沉淀。
发表时间:2023年07月07日 07:39:27     分类:诗
   182         1
[诗:七绝] 题云崖寺洞藏将军宴
碧水丹崖何有幸?洞藏玉液醉仙翁。百年三万六千日,回首方知在梦中。
发表时间:2023年06月25日 14:01:29     分类:诗
   108         2
[其它] 诗咏朝那湫
朝那湫雷泽何处是?藏匿桃木山。绿水摇叠嶂,苍岩撼碧天。雷鸣蛟乍起,霞蔚凤徐还。但问华胥事,奇石当可言。 日晷澹澹雷泽水,巍巍龙首山。奇石藏古意,芳草吐新言。华氏曾履迹,雷神亦舞鞭。伏羲今不在,日影尚依然。 谒伏羲女娲汉白玉雕像上寨村头雾,桃山顶上云。忽来成骤雨,乍去化清音。更看雷泽水,还思履迹人。龙翔开草昧,凤翥佑黎民。 雷泽晨曦桃木山巅霜气清,曦轮羞涩不知形。一池幽梦掀天起,万道霞光没远空。 天台山太皞爰建木而上天。——《山海经》桃山余脉入云端,建木测天史册传。日影团团挥不去,犹如太皞在人间。 龙首山③唤友呼朋离洛城,欣登庄浪第一峰。才听林鸟啼新雨,还看山崖阅古风。万壑白云迎彩凤,千岩绿叶覆黄龙。流光不掩雷泽月,尘世争言履迹情。 忆江南 桃木山桃山上,古韵伴藤萝。熠熠流光穿嶂间,离离秀色漫山坡。游人费评说。 捣练子 华胥国古木盛,碧波清,断续流光断续风。华氏当年歌舞地,几多雅韵几多情。 小重山 龙首山黄土高坡黄又黄,西风掀巨浪,势如狂。一龙乍起莽苍苍,惊回首,挥爪镇八方。 明月吐清霜,与千般草木,漫山冈。轻翻秦韵汉文章,一帘雨,千载铸辉煌。 朝中措 朝那国④危岩绝壁倚晴空,云暮烟纱有无中。池水千般剔透,山冈到处葱茏。唱支牧曲,放只猎隼,随雾升腾。一派夭桃雅韵,满山白露清风。 清平乐 雷泽双湫明媚,千嶂白云醉。亘古风光从不败,只怪渊通地脉。 雷吼百仞山巅,池边大迹斑斑。华氏履之有妊,伏羲欣降人间。 点绛唇 《厥湫》⑤千载灵湫,人文始祖诞生地。波光熠熠,更有鱼龙起。 秦楚交戈,成败时难觅,问天帝,谁合天意,斯世谁当立? 雷泽铭龙首之山,雄踞陇坂;云腾万里,雨播千岩。吴岳之西,雷泽之畔;华氏履迹,兆孕圣贤。华夏之母,德比南山;诞生二皇,辟地开天。一画揭秘,二仪往还;华夏文明,光耀大千。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化育万物,造福人间。
发表时间:2023年06月20日 10:56:39     分类:其他作品
   188         4
[文章] 竖起“三大旗帜”,弘扬“三大文化”
庄浪是“羲皇故里”,也是“华胥故里”、“娲皇故里”,这不仅是庄浪历史文化的“三大旗帜”,而且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旗帜”;华胥文化、伏羲文化和女娲文化,这不仅是庄浪的“三大文化”,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化”。我们能不能竖起“三大旗帜”,能不能弘扬“三大文化”?关键是要解决认识问题,而认识问题的核心是“三个明确”。一、明确竖起“三大旗帜”庄浪能不能竖起“三大旗帜”?在我看来,不仅能够竖起来,而且能够毫不含糊地竖起来。理由有两点:第一,我们有可靠的理论依据。“华胥故里”、“羲皇故里”和“娲皇故里”,这是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核心是“羲皇故里”问题,只要明确了这一问题,其余问题可迎刃而解,因为华胥为伏羲、女娲的母亲,而伏羲、女娲为兄妹,也是夫妻。有关“羲皇故里”的文章多如牛毛,而进入国家专业期刊的则少之又少。据我所知,全国共有三篇:一是范三畏的《天水“羲皇故里”觅踪》一文,发表于1997年第6期《文史知识》;二是我的《说“羲皇故里”》一文,发表于2018年第2期《华夏文化》;三是我的《“羲皇故里”考》一文,发表于2019年第14期《西部学刊》。范三畏认为,天水是“羲皇故里”;而我的“一说一考”认为,庄浪是“羲皇故里”。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对,哪一种错,领导说了不算,专家说了不算,而是要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这是真理标准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别人的观点我不作评论,我只说我自己的。我的《说“羲皇故里”》一文完成后,我深知在甘肃发表不了,在全国也发表不了,而只有通过中国历史研究学会才有可能。于是我在网上搜到了中国历史研究学会副会长张岂之,此人原为西北大学校长,曾出版历史专著40多部。在我看来,其人之胆识是信得过的。果然,当我的稿件发出一月之后,我就拿到了刊发该文的期刊。而我的《“羲皇故里”考》一文,稿件发出整整一年时间才拿到了刊发该文的期刊。这是为什么呢?按照惯例,稿件经三次内审过关后,在不能定夺的情况下,要外请三名专家审查签字后才能发表,故而拖长了时间。据我所知,天水为“羲皇故里”的总设计师,是三所大学的三名教授。而当我的“一说一考”发表后,有一所大学摘掉了“羲皇故里研究所”的牌子,有一所大学摘掉了“羲皇故里研究院”的牌子。与此同时,有一个市的“伏羲文化研究会”的牌子也摘掉了,国家级的“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的牌子也摘掉了。而大学论文网还将我的一篇文章列为硕士研究生论文的范文,有一篇列为研究生论文的范文。百度“羲皇故里”条目,打上“优质论文”标签的,只有我的一篇文章……事实证明,我的学术观点,初步经受住了学术界的检验。第二,我们有可靠的政治依据。用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来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羲皇故里”这件事更不例外。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我撰写了《古老而神圣的朝那湫》一文,发表于2021年第6期《甘肃政协》。这本杂志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治类专业期刊。这说明讲庄浪为“三大故里”,在政治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堂堂正正地竖起“三大旗帜”呢?关键还是认识问题。庄浪籍著名学者蒙培元、徐光祖于2020年5月10日在《平凉日报》发表了《庄浪,一个神奇的地方》一文。其文曰:“晋代郭璞《山海经●海内东经》注文记载:‘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关于‘人文初祖’伏羲诞生地雷泽,西北师范大学上古学者范三畏教授多方考证,认为是今甘肃庄浪境内陇山(关山)桃木峰巅的朝那湫,此湫即汉代及以前《河图》等古籍中记载的雷泽,亦即‘华胥氏履大人迹,生伏羲处’。伏羲在上古的庄浪雷泽孕育并诞生,成长于庄浪毗邻的静宁成纪,后其部族再徙于雷泽西去的60公里的秦安(该县陇城镇有女娲庙),三涉于去雷泽西南140公里的古郡秦州(该地有伏羲庙)。上古这样一个由陇山腹地向渭河川原神奇般的播迁活动,被古代称为‘成纪三迁’。”这段论述,由于出自名人笔下,进而上升为官方意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庄浪舆论界的主旋律。但在笔者看来,这实在是一种误导:(1)郭璞所言那是山东荷泽的雷泽,而不是庄浪的雷泽;何况郭璞所言本身有误,因为荷泽雷泽那是《尚书●禹贡》“舜耕历山,渔雷泽”之地,而不是《山海经》所载雷泽。(2)不可否认,《山海经》所载雷泽,是范三畏在郝懿行、袁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的,但范三畏所言伏羲诞生地那是天水,而不是庄浪,其《天水“羲皇故里”觅踪》一文便是佐证。(3)历史上确有“成纪三迁”之说,但那是指成纪县治的三迁,而不是伏羲部落的三迁。由此看来,庄浪要竖起“三大旗帜”,任重而道远。二、明确“三大文化”的内涵华胥文化、伏羲文化、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其基本内涵,可作如下表述。(一)华胥文化。郑河乡上寨村的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拾遗记》称之为华胥之洲,《列子》称之为华胥之国。在上寨人看来,华胥就是他们的始祖母,于是村里腾出一大片土地,建广场,塑雕像,顶礼膜拜。而历史上的华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这从一些古诗中,可窥其一斑。乾隆《君子有所思行》说:“君子有所思,所思悠且遐。休哉浑噩风,轩辕一梦余。呜呼斯世兮,何日成华胥。”显然,在乾隆笔下,华胥是天下大治的象征。《列子·黄帝》说:华胥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这说明作为部落首领的华胥,并不是靠什么特权来治理国家的,而是顺应自然,以平等、自由的理念来治理国家的。对此轩辕黃帝就向往不已,以致“昼寝而梦”,而且还亲自到华胥国遗址朝拜。《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空桐指平凉西部的崆峒山,为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地。鸡头指鸡头山,亦称峣山、奚山、幵(jian)头山、笄头山、薄落山和牵屯山,在宁夏泾源境内。其山与华胥国所在地甘肃庄浪桃木山一步邻近,所以黄帝此行与朝拜华胥国密切相关。他以华胥为榜样,“二十有八年”后,“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乾隆仍然以华胥为榜样,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假若抛弃了华胥呢?唐人李商隐有《思贤顿》说:“内殿张弦管,中原绝鼓鼙。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宸襟他日泪,薄暮望贤西。”显然,在李商隐笔下,华胥之道是治国理政之大道,不可或缺。李隆基为“开元盛世”的创造者,只因丢掉了“华胥梦”,而酿成了“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可谁知,安定后的大唐,再次“不见华胥梦”,而以弦管、舞马和斗鸡来粉饰太平。这就不禁令诗人慨叹:难道说朝廷就没有杰出的人才吗?为什么再次兴起奢靡之风呢?如此下去,即使有李愬那样的人,可以“雪夜下蔡州”,又顶什么用呢!有鉴于此,清代皇室成员书諴,亲自践行“华胥梦”。其《读嵩山梦游天寿山歌次韵即寄》说:“烟霞铸颜气铸骨,一遨一戏含冲融。黄帝得此游华胥,至今汤穆余淳风。”在书諴看来,大自然才是最美的,人的灵性是从大自然得来的。像汉代的“商山四皓”,虽处江湖之远,却照样可以为稳固朝政、安定社会作出贡献。要使天下大治,“汤穆淳风”,还得像黄帝那样,以华胥为榜样。书諴其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戒除奢靡之风,他主动放弃优越的贵族生活,亲自种粮种菜,自食其力。明人王世贞《寓怀》说:“大禹迷终北,黄帝游华胥。化城高天表,古莽西南隅。阴阳亡交气,民人恒晏愉。乃知八极外,至乐故有余。”在王世贞看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作为一代君王或臣子,要站得高,看得远,像大禹探终北之国,黄帝效华胥之国那样,来治理国家。而不能老是把眼睛盯在庙堂之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所谓“冥心超形外,冀得恣所如”,才是治国理政的大境界!明人戚继光《读刘使君诗遂为即寄》说:“地忆桃源胜,亭开雉堞长。虚星侵几榻,古调出丝簧。但得华胥乐,无论太守章。”在抗倭之战中,戚继光屡建奇功。在他看来,功成名就之后,与其住着华丽的高楼,听丝簧古调,还不如返扑归真,得“华胥之乐”。宋人陆游《稽山农》“华胥氏之国,可以卜吾居。无怀氏之民,可以为吾友”;苏轼《桃源忆故人》“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黄庭坚《醉落魄·一斛珠》“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又何尝不是返扑归真的注脚。就是羡慕荣华富贵的明人边贡,在《爱日楼为钱水部作》中,也把“和气通华胥”作为别样景致。(二)伏羲文化。伏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在郑河乡上寨村的朝那湫。他生活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有关伏羲的记载,散见于《庄子》《列子》《管子》等先秦典籍之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仅以“余闻先之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之句,一笔带过。而西晋史学家皇甫谧《帝王世纪》则有比较系统的记载,其中对伏羲历史功绩的记载共有六个方面。画八卦。《帝王世纪》说: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八卦指先天八卦,包括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个方面。核心内容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说宇宙从混沌的太极中产生出来,进而分化就有了两仪——阴与阳(天、地)。再分化就有了四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春、夏、秋、冬)。再分化就有了八卦。显然这是伏羲时代的哲学观,它以太极、两仪、四象和八卦为体系来观察世界。如此美妙的哲学体系是怎样提出来的?答曰:这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产物,社会实践的结晶。比方说太极图的来源就与朝那湫有关。太极图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的一个图标,其阴来源于后湫,其阳来源于前湫,其图标则来源于后湫的状似弯月。朝那湫为白垩纪火山喷发所形成的两个高山湖泊。因其水渊通地脉,又与汭河之源在岩石间相通,故而从古到今“不涸不溢”。后湫状似弯月,水面20余亩,其水碧绿灰暗,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感觉。前湫形如卧蚕,水面30余亩,其水清澈透亮,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有诗曰:双湫俨若夫与妻,醉生梦死不知年。这便是伏羲创造太极图的原型所在。而四象、八卦所指,既是伏羲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又是对其生存与发展影响最大的事物。也正是这些事物,构成了伏羲人最基本的物质世界。如四象,那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标志着当时人类对时间认识的最高水平。而八卦,则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标志着当时人类对空间认识的最高水平。而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伏羲人的时空观,亦即生存观和世界观。民谣说:“湫头两朵云,陇右千山雨。朝那一杯水,汭河万里源。”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八卦就像它的母体朝那湫一样,永不干涸,永不外溢,永不褪色。造书契。《庄子》说:昔者“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就是说人类最初是以结绳记事的。《易经·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此圣人指伏羲而言,书契指以八卦为代表的刻符文字而言。而《帝王世纪》则说得更清楚: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就是说伏羲上观日月星辰的天象,下观地上物类的法则,看到鸟兽的纹理随着地形地貌的变化而变化,近则取之于身,远则取之于物,于是创造出了刻符文字,以代结绳记事。刻符文字亦称八卦文字,它以刻画符号为特征。于省吾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郭沫若认为:它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西安半坡、甘肃马家窑等地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大量的刻符文字。这种文字最远可上溯到7800年以前,如距朝那湫不到30公里的秦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就有大批的刻符文字。这在一定意义上佐证了伏羲造书契的历史必然性。史称苍颉为“汉字之祖”,其实真正的“汉字之祖”还是伏羲,苍颉只是汉字的整理者和推进者而已。充庖厨。先民最早的食物,是野生植物的籽粒、果品和根、茎、叶。《帝王世纪》说:伏羲“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就是说伏羲别称牺皇,号为庖牺氏,那是因其取牺牲为食材,进一步解决了世人吃饭问题而得到的美誉。由此而论,先民食肉当为伏羲首创,这对于改善食品结构和增强人的体质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与此相应,要食肉就要火烤,这在人类已经学会用火的情况下,当在情理之中。古称伏羲为庖牺、炮牺,当与其制作熟肉有关。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伏羲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熟食之神”。进一步讲,要食肉就要渔猎。《尸子·君治》说:“宓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汉书·律历志》说:伏羲“作网罟以田猎。”这说明渔猎亦为伏羲首创。与此相应,既然有渔猎,养殖业的兴起当是必然的。唐人成玄英《庄子·注》说:“伏羲,三皇也,能伏牛乘马,养伏牺牲,故谓之伏牺也。”南宋罗苹《路史·注》说:“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羲。”可以推想,伏羲人最先驯养的家畜当为猪、羊和鹿,其次有牛、驴和马等。因为这些食草动物,相对于那些食肉动物来说,性情比较温和,适宜人工饲养。所以人们可以把猎获的大兽、死兽最先食用,把猎获的小兽、活兽豢养起来,待急之用。久而久之,养殖业便悄然兴起。而由单一的素食,到荤素并食;由单一的采集,到渔猎、养殖和采集并举,这既是对食物结构的变革,又是对产业结构的变革。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伏羲被世人誉为“食物之神”。制嫁娶。华胥为伏羲的母亲。从庄浪朝那湫历史上最早的祭祀活动“履迹”来说,华胥时代,中华民族的婚姻制度已具雏形:那时虽然为群婚制,儿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进入婚育年龄的青春少女,并不是随便可以与男子交合的,而只有通过“履迹”这种仪式,才可以与男子交合。它的重要意义是,可以有效地保障未成年女子的身心健康。到了伏羲时代,上述婚姻制度又极大地推进了一步。《帝王世纪》说:伏羲“制嫁娶之礼。”由此而论嫁娶之礼当为伏羲首创,男女婚姻只有通过嫁与娶才可算数。按照《世本》的说法,还要“以俪皮为聘礼”。显然这是族外婚的肇启,对偶婚的萌芽,它打破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血缘婚、族内婚,进而为家庭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必要条件。正如东汉史学家班固《白虎通义》所言,是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这对于人伦之礼的形成和人口的优生优育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制九针。上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多,加之多种疾病和自然灾害,人的寿命是很短的。《帝王世纪》说:伏羲“乃尝味百药,制九针,以拯夭枉焉。”由此而论伏羲不仅发明了用中草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而且发明了用针灸治病救人的方法。这对于减少因疾病而带来的痛苦和过早死亡,进而延长人的寿命,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史称神农为医药创始人,这种说法有违常理。因为牧业先于农业,牧羊人对草木的认知程度,庄稼人是望尘莫及的。由此而论医药创始人当为伏羲,而神农当有杰出贡献而已。史称皇甫谧为“针灸鼻祖”,鼻祖者为创始人之意,由此而论“针灸鼻祖”当为伏羲,而皇甫谧则为针灸学的推进者、完善者和集大成者而已。作瑟。按理来说音乐应当是很早就出现的,如江河湖海之声,鸟兽虫鱼之声,风雨雷电之声,虽来自天然,却有节奏,有旋律,此谓之天籁之音。人们起初用嘴摸仿,进而用器物摸仿,于是音乐和乐器便随之而生。但作为瑟这种乐器却是伏羲发明的。《帝王世纪》说:伏羲“作瑟三十六弦,长八尺一寸。”这不能不说它是伏羲对人类音乐文化的一大历史功绩。当今以弦为特征的乐器如板胡、二胡、马头琴、小提琴等,均当由瑟演变而来。由此而论伏羲当为“弦乐之祖”。(三)女娲文化。女娲为华胥的女儿,诞生于郑河乡上寨村,与伏羲为兄妹,也是夫妻。对这种关系,古今之人有的遮掩,有的改裁,总认为有违人伦之礼。其实这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经阶段,大可不必“为尊者讳”,只要放在那个特定时代就行了。所谓人伦之礼,那是伏羲首创的,岂能跨越时代而论?《水经注·渭水》说:“庖羲之后,有帝女娲,与神农为三皇矣。”由此可见女娲是继伏羲而王天下的,为三皇之一,为中华民族第一位女皇。对其历史功绩,古籍是以神话形式记载的,对此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解读。女娲补天。《淮南子·览冥训》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揭开神话的面纱,所谓补天,并不是说真个就去补什么天,而是领导人民治理洪水。时至今日,每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时,关山一带的村民并不说雨;而是说“老天爷啊,你这该死的老天爷,你还要不要人活!”这就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天。上古时代,地广人稀,森林密布,雨量充沛,时常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有其客观必然性。而大灾之后,如山洪引起的滑山走坡,雷电引起的森林大火,以及群兽出没食人——这不是“天塌下来了”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代人皇的女娲,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领导人民进行抗洪救灾的斗争,这不是补天是什么?抟土造人。《风俗通义》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泥中,举以为人。”打开神话的外壳,从中可以得出三条结论:中华民族是从无到有的;中华民族的起源与黄土有关;女娲时代鼓励人口繁殖。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以黄河中上游为主,西起祁连山,东至太行山,北到长城,南达秦岭,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和山西六省区的一些地方。试问这里最初是什么样子呢?答曰:到处都是石山,不见草木,不见牛羊,不见人烟。那么这里的黃土是怎么来的?答曰:那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大风从中东、蒙古的戈壁沙漠吹来的。这是科学考察得出的结论。试看黄土高原,它从西北到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黄土层越来越薄,而且其矿物成份与当地基岩相异却与中东、蒙古的戈壁沙漠相同。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黄土高原形成的历史。而女娲抟土造人,正是这一历史的投影。就是说黄土高原,只因有了黄土,才有草木,才有牛羊,才有人烟。与此同时,由于上古时代人口特别稀少,女娲作为一代人皇,必然会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人口繁殖。地处葫芦河流域的吴家沟遗址、徐家碾遗址、大地湾遗址,距今5000——7800年,其间出土的陶器上,就绘有不少女性生殖器和男性生殖器。这是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交替演进的标志,是古人生殖崇拜的产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女娲时代鼓励人口繁殖的历史必然性。女媒。上古时代,中华民族婚姻制度的三部曲:一是履迹。这是古人的一种祭祀活动,是青春少女初试人伦的一种仪式,也是中华民族婚姻制度的雏形。二是嫁娶。伏羲首创聘婚制,已改族内婚为族外婚,打破了血缘婚的陋习。三是女媒。《风俗通义》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说明媒妁制度是女娲创立的。历史上所谓“无媒不聘,无媒不嫁”的婚俗,婚配当遵“媒妁之言”的婚俗,均当由此而来。由此而论,“媒妁之祖”的桂冠非女娲莫属。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制度。透过现象看本质,媒妁制度的重要意义,一是监督婚配年龄,不到婚龄的男女青年,不得结婚。二是监督血缘关系,如有血缘关系的男女青年,不得结婚。可以说女媒是对履迹和嫁娶制度的完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婚姻监督法,也是中华民族人治与法治有机结合的典范。保胎。南宋罗泌《路史·后纪二》说:女娲“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高禖之神。”高禖之神是我国古代宗教信仰中掌管婚姻、生育之神。在女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庄浪朝那湫,从汉代起就建有女娲祠,至今依然为当地民众祈求婚姻、祈求儿女的地方。《淮南子·说林训》说:“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这里的黄帝为女娲的九世孙,上骈、桑林为上古之神。从医学角度讲,这段话是说胎儿在母体中发育过程的。若以妇女经期每月为28天来计算,十月怀胎,一个胎儿在母体中的孕育周期通常为280天,它可分为四个结段,每个阶段便是70天,此即为“七十化”之意。于此联想到《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之语,亦当与妇女怀孕和保胎有关。由此而论,孕妇保胎之法当为女娲首创。这对于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历史功绩。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女娲被世人誉为“中华民族之母”。制笙簧。乐器是音乐发展的必然产物。女娲时代已有伏羲发明的瑟。《世本》说:“女娲作笙簧。”由此而论,笙簧这种乐器当为女娲发明。古人云:“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笙簧这种乐器所用原材料为葫芦和竹子,制作时只要掏空葫芦,在其中安放一个或几个竹管即可。这种乐器声音清脆、嘹亮、悦耳,至今广泛流传。它取材方便,工艺简单,深受普通民众的青睐。可以推想,笙簧的发明,对于那时人们单调的文化生活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地处葫芦河流域的庄浪、静宁和秦安,是华胥、伏羲和女娲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作为笙簧这种乐器,在史前文化遗址中不可能保存下来。但陶质乐器如鼓、铃、哨、埙等,在葫芦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却比比皆是,而且其造型之独特,装饰之精美,令人惊叹。古往今来,以管为特征的乐器如陶埙、笛子、唢呐、长短号等,均当由此演变而来。由此而论,女娲当为“管乐之祖”。三、明确“三大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从何说起?就从华胥说起。所谓“华夏”,所谓“中华民族”,其“华”字就取自华胥。华胥,不只是上寨人的始祖母,而且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母。羌族为伏羲部落的后裔,氐族为女娲部落的后裔。氐羌民族进入中原者,到夏代演变为华夏民族,到汉代演变为汉族。而进入边陲之地者,演变为众多的少数民族,如羌族至今仍存,氐族则在历代民族大融合中消失。就是说,华胥、伏羲、女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阜城门外,有座明代创建的帝王庙,庙中塑着从传说时代到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帝王188位,其中就有伏羲、女娲。人类社会是极其漫长的。从神话传说到文字记载,中华民族最早的、功绩最大的、世人公认的历史人物,首推华胥、伏羲、女娲。史称华胥为始祖母;史称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史称女娲为“三皇之一”、“民族之母”,足见其历史地位之崇高。可以说华胥、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果没有华胥、伏羲、女娲,所谓“中华民族”就无从谈起。华胥、伏羲、女娲一生充满了创造、奉献与和谐精神。她们从关山之巅到葫芦河流域,从渭河之滨到中原大地,最后定都陈地(今河南淮阳),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和先进生产力。列子说华胥为“天下大治”的象征,司马迁说伏羲“至纯厚”,皇甫谧、司马贞说伏羲“有圣德”;许慎说女娲为“神圣女”,这是历史的结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风吹不倒,雨打不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创造、奉献与和谐精神。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华胥、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胥、伏羲、女娲所开创的,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内容,也有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从华胥履迹,到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充庖厨、制嫁娶、制九针和作瑟,到女娲治理洪水、发展人口、制定媒妁制度、创立保胎之法和制作笙簧,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无不闪烁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华胥、伏羲、女娲是中华文明的开创者。社会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动。华胥为什么要定都朝那湫?因为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场,甜美的天池,有利于社会生产。从伏羲“兴渔猎”到“伏牛乘马”,这说明中华民族的狩猎、渔业和饲养业是伏羲开创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这说明女娲的历史功绩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对社会生产的贡献。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华胥、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产的先行者。社会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归宿。华胥履迹,那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场婚礼仪式,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伏羲画八卦、造书契、充庖厨、制嫁娶、制九针和作瑟,到女娲发展人口、制定媒妁制度、创立保胎之法和制作笙簧,既包含了食物方面的内容,又包含了婚姻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医疗和文化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无不说明她们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华胥、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者。有人以“神话传说不是历史,历史不是神话传说”的谬论,否定华胥、伏羲、女娲的历史地位,这是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背道而驰的。神话传说,是中华民族的群体记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宝藏。它就像一颗颗青皮核桃,只要剥掉它的皮,砸开它的壳,历史真相便会嫣然再现于我们面前。
发表时间:2023年06月03日 11:48:10     分类:诗
   512         7
[文章] 中国哲学的发源地
中国古代有没有哲学?答曰:有,而且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门学科。六经《易》为首,而《易》的基础则是八卦,八卦的核心则是太极图。而太极图又从何而来呢?答曰:来源于甘肃庄浪朝那湫,其阴来源于后湫,其阳来源于前湫,其图标则来源于后湫的“状似弯月”。这是古人师法自然的产物,社会实践的结晶①。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②,《拾遗记》称之为华胥之洲,《列子》称之为华胥之国。这里为华夏第一国华胥国都地,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华胥、伏羲、女娲的祖居地和诞生地③。太极图就诞生在这里。朝那湫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从所处方位来说,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的庄浪,十年九旱——干旱是这里的头号天敌,而朝那湫却偏偏处在其境内的最高峰桃木山西麓。从其湫之水来说,这里为白垩纪地质结构,距今1.45——0.65亿年,岩石厚度1160米以上。其双湫为古代火山喷发的两条通道,因其渊通地脉,又与汭水之源在岩石间相通,故而数千年、数万年、上亿年以来,永不干涸,永不外溢,永不褪色。从其历史源渊来说,据《帝王世纪》记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由此可见,从燧人之世,就有人生活在这里。从其奇特之处来说,当地村民曾引水灌溉,但渠挖几许水降几许,其水就是不流。而当所挖之渠填平以后,其水却又徐徐回升。此事在当地传得神乎其神,而对其原因却无人能解。从其历史地位来说,秦汉时代,其湫为国家所祀之地,被誉为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与黄河、长江、汉水齐名④。八卦图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它的核心内容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者天地也——这是空间;四象者春、夏、秋、冬也——这是时间,合起来便是时空。八卦者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也——这是当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影响最大的事物。正如《帝王世纪》所言: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以说八卦便是当时人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无疑属于哲学范畴。太极图亦称双鱼图。它由黑白两色所构成,黑代表阴,白代表阳,而阴阳则包含了整个世界。其中黑由朝那湫之后湫演变而来,白由朝那湫之前湫演变而来,其图标则由朝那湫之后湫的“状似弯月”演变而来。说起太极图来无疑是非常神秘的,而神秘到一定程度也就非常简单了。一次电视萤屏上出现太极图,我无动于衷,而我两岁半的孙女却非常好奇,她朗声大叫:“爷爷——鱼!爷爷——鱼!”说实话起初我并不知道太极图还叫双鱼图,只因小孙女的话,查了一下百度,我才知道还有“双鱼图”的别称。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一是天地,二是祖宗,三是婚姻。据《帝王世纪》记载,中华民族的第一场婚礼仪式——“履迹”,就在庄浪朝那湫⑤。据《诅楚文·厥湫》记载,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当楚国扼住秦国咽喉“商於通道”,置秦国于生死存亡之际,秦国祈求“皇天上帝及大沉厥湫”保佑之地,就在庄浪朝那湫⑥。据《史记·封禅书》记载,为确保国家的正统地位,秦汉王朝定期祭祀之地,就在庄浪朝那湫。当今风靡世界的软件,其“二进制”,就来源于庄浪朝那湫的八卦符号……吁戏,庄浪朝那湫,既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那首先是中国哲学的发源地!
发表时间:2023年05月31日 11:27:59     分类:诗
   171         4

1 2 3 4 5
  • 163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