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七律] 依韵奉和李荣华诗翁《晋八十一答友人》
依韵奉和李荣华诗翁《晋八十一答友人》2025.8.19.流沙濯玉踏清波,耄耋风骚健若何。虎口岩前趋禹步,洞庭湖里战洪魔。麾戈着意皆为水,图画行吟独爱荷。介寿嘤鸣风雅颂,且将俚语续和歌。 附:李荣华先生原玉——杖朝年过问如何?夫子临川叹逝波。治水生涯经淬炼,敲诗逸趣费硏磨。佳朋尽守诚而信,野径偏怜菊与荷。夕照风光当倍惜,且行且饮且高歌。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9日 10:11:48     分类:诗
   1         0
[诗:七律] 依韵秋水长天《惊秋》寄怀“天行健”
依韵秋水长天《惊秋》寄怀“天行健” 2025.8.14. 风光自古壮三秋,枫叶黄花鬼见愁。 雁翼排云霄汉上,诗情写意碧空悠。人循物理天行健,节顺时光气自遒。化蝶庄生心不老,逍遥鱼逐碧涟游。 附:秋水长天《惊秋●立秋日结肠癌又添肠梗阻有怀》 惊梧忽报一枝秋,露锁清宵万籁休。雁唳寒塘形影孑,萤穿衰草客心忧。骨因疴疾寒先觉,梦老关山信未收。四序无情轮自转,孤蓬何系逐云浮。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4日 21:33:11     分类:诗
   25         1
[诗:七律] 偶拾
偶 拾 2025.8.10. 睁眼可怜无数山,求仙礼佛路漫漫。人生识字糊涂始,语海新词懵懂看。黑白猫群皆上道,东西鼠辈尚开颜。百川且喜长流水,激浪兴潮未等闲。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1日 22:15:38     分类:诗
   50         1
[诗论] 志思蓄愤文附质 诗者持之质待文
志思蓄愤文附质 诗者持之质待文 ——从瞿茂松诗作看中华传统文论之文质观筇 竹 瞿茂松,安化大山里走出来的打工者诗人。常年尘世打拼,于生活中洞察世相,于磨砺中体悟人生,笔下遂多脍炙人口之诗篇。余幼承庭训,初读《论语》,夫子“文质彬彬,而后君子”之训萦绕于心。后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知刘勰诸先贤已将“文质彬彬”之伦理圭臬,化作文苑衡裁之准绳。老来赋闲,耽于诗书,日夕涵泳于古今佳作间。每读瞿茂松等当代诗人上乘之作,辄衷心叹赏:此非彦和所谓“文质彬彬”之今世典范欤?乃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夫子倡言“文质彬彬”,原指君子“举止端雅,丰采温润,内外兼修”之德行风仪。其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朴过甚则显粗鄙,文采过盛则流虚浮)。移诸文学品评,则求作品“情志昭晰,文采斐然”,强调文与质相倚相生,即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明诗》)。人生而有情,触物兴怀,发而为诗。故为诗之本,首在情志充盈,意在笔先。瞿茂松先生诗作,恒以敏锐之眼捕捉打工生涯之刹那感悟,状写底层众生之生存实相。其取材新颖接地,故能铸就其诗特有之精神风骨。试看《路边摊》:“烟雨长街望往还,了无悲喜度时艰。豆浆一份饼三个,扫码匆匆赶早班。”诗中底层劳动者身荷生活重负之麻木、匆遽与坚韧,跃然纸上。再观《水族箱》:“鼓风吹浪恣婪酣,饵料晨昏撒二三。造物有时还似我,一挥妙化海深蓝。”假“水族箱”之狭仄天地,寄寓对生存境遇、自由渴望乃至命运荒诞之深沉哲思。《午后》诗云:“明橱卡座慢时光,野菊一枝书卷香。绝爱人间烟火味,咖啡虽苦不加糖。”生计奔波愈苦,愈珍视“午后”须臾之静谧,于尘嚣中寻觅诗意本真。诗人慧心独具,于现实生活的激烈竞争中洞察玄机。如《观乒乓球赛有感》:“劈长摆短切搓抽,推挡难为决胜筹。悟得兵家奇正法,险中须打擦边球。”虽处困顿,锐意进取之心未泯。观此数诗,或聚焦都市常人生存百态(《路边摊》之艰辛),或捕捉生活刹那之哲思(《午后》之闲适、《水族箱》之隐喻、《乒乓》之智术),或多视角体察底层困境,其精神风骨多元并陈:有的闲适恬淡(《午后》)、有的沉郁坚韧(《路边摊》)、有的哲思内省(《水族箱》)、有的机敏通脱(《观乒乓球赛有感》)。 “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文心雕龙·诠赋》)。情因物感而显明雅之旨,物经情熔乃具精巧之辞。瞿诗深谙此道。如《路边摊》“烟雨长街望往还”、“扫码匆匆赶早班”,《水族箱》“鼓风吹浪”、“饵料晨昏撒二三”,《观乒乓球赛有感》“劈长摆短切搓抽”、“推挡”、“擦边球”,及《午后》“明橱卡座慢时光,野菊一枝书卷香”诸句,纯以白描勾勒,而时代气息与现实质感沛然。“了无悲喜度时艰”(《路边摊》)凝练沉重,尽显生活重压;“恣婪酣”、“妙化”(《水族箱》)置“狭仄水箱”与“海深蓝”于强烈张力之中;“险中须打擦边球”(《观乒乓球赛有感》)一语双关,暗喻竞争法则与生存智慧;“咖啡虽苦不加糖”(《午后》)点破生活本味,透出从容自适之人生况味。 《文心雕龙·定势》有云:“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瞿诗之妙,在于将现实物象所触发之主观哲思,付以丰富生动、质朴晓畅之口语化表达。其言质而意远,其辞俗而韵长。读之朗朗上口,思之余味隽永,诚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得自然之趣也。故其诗堪称篇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文心雕龙·征圣》),深契“文质相称”之旨。如《午后》诗中安闲恬淡之生活情致,与清新自然之语言风格浑然一体;《路边摊》沉郁坚韧之情志,与冷峻简劲之写实画面密合无间,极具时代印记之“扫码匆匆”精准烘托“赶早班”之匆忙与“度时艰”之主题;《水族箱》“鼓风吹浪恣婪酣,饵料晨昏撒二三”之自嘲(以箱鱼喻己),反衬“造物有时还似我,一挥妙化海深蓝”之虚妄,含蓄深沉地吐露对“海深蓝”般自由可望不可即之无奈。传统比兴之法,于此运用臻于化境;《观乒乓球赛有感》则从具象竞技中抽象演绎生存智慧,“险中须打擦边球”警策点题,由实入虚,升华主题,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真可谓“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志”(《文心雕龙·辨骚》),想象驰骋而不离真情,辞采焕然而无涉浮靡。 昔东坡《与子由书》中评陶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谓其诗外朴而内秀,形瘦而神丰。以此移评瞿茂松诗,亦颇中肯。观其《重到某工地》:“五牌剥落一图存,水积坑洼草到门。惆怅高楼不封顶,围墙裂处拭苔痕。”写烂尾楼之荒芜苔痕,暗讽资本遁逃之后果,通篇口语白描,勾勒冷寂意象(“五牌剥落”、“水积坑洼”、“草到门”、“围墙裂处”),情思含蓄沉郁,无一字浮华矫饰。恰似陶诗“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归园田居·其四》),同以极简白描,随意点染,而蕴藉遥深。瞿诗《门》写年关避债:“百尺楼成避债台,门铃急响杂喧豗。年关突访非佳客,猫眼窥人久不开。”状债主临门之窘迫与惊惶,化“百尺楼”为“避债台”,比喻精切,用典无痕。语言凝练,场景如生。“急响”、“杂喧豗”、“突访”、“窥”等词精准传神,直抵人物心底,悉为诗情张本。此与陶诗“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之以简淡口语白描饥寒交迫之境,可谓异代同悲,异曲同工。而瞿诗的价值,正在于从打工者视角重构“文质观”,使古典文论获得当代平民性转化。 为诗为文,若能皆如瞿茂松取材生活、效法前贤,恪守“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文心雕龙·情采》)之则,而又推陈出新,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文心雕龙· 总术》)。当代诗坛践行传统文质观自可面貌日新。 2025年8月10日于银城筇竹斋
发表时间:2025年08月10日 16:57:20     分类:其他作品
   218         0
[诗:七律] 野游听蝉
野游听蝉 (2025年7月27日初稿,8月2日修改) 烈日炎炎歇野亭,鸣蝉解暑水杨青。热风汗滴频频息,幽径林深寂寂行。天籁清音高自远,古今只曲一如听。秋凉逸响谁知了?全退修为总在程。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31日 21:35:43     分类:诗词速递
   93         4
[诗论] 诗词艺术的时代魅力
时运交移峰叠嶂 质文代变笔生花——从罗智斌先生《高铁返湘》看诗词艺术的时代魅力筇 竹 尝闻盛唐诗高峰巍然难越,余亦曾深以为然。可近晌读过罗智斌先生《高铁返湘》等当代诸多优秀作品之后,又深切反思,更深刻感悟到时代更迭赋予诗词之新境。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盖文学艺术之演进,无不随特定历史时期之社会政治经济生态而迁流嬗变。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时序》)”。是以每一时代之杰构,必能彰显其独特、粲然之时代光华。试观《高铁返湘》其诗——玉龙呼啸出幽燕,越野钻山过大川。窗外万般皆一瞬,手中半卷已千年。时将世事观苍狗,自信神州有洞天。读罢秋风今又是,潇湘灯火到车前。诗人取七律之宏阔框架,起笔即以高铁风驰电掣之态振起全篇,匠心独运地将“玉龙”(高铁,科技符号)、“半卷书”(文化符号)、“秋风今又是”(政治/时代符号)、“车前灯火”(生活符号)等意象熔于一炉,赋予传统诗体以鲜活的时代之魂。“玉龙”喻指高铁,“呼啸”状其声威,“越野钻山过大川”则显其驰骋飞越之能。不仅摹写当代科技伟力之日新,亦暗含对壮丽河山之礼赞。全诗情感脉络层层递进:首联激荡于旅程发轫之壮阔,颔联沉潜于速度激荡下的阅读与时空冥想,颈联升华至洞察世事、心系家国之宏大境界,尾联则归于灯火可亲之现实感奋。字字句句承载着诗人对历史嬗变的深刻思考、对建没成就的热情讴歌,以及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饱含激情,而又扣人心弦。堪称当代语境下传统诗之“通变”典范。 当前,中华文明经过五千年历史积淀和传承发展,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正高速超越历史,颉颃奋飞于时代前列。伟大时代必将造就伟大诗词。这样的时代,“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的优秀诗人们,正好“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凭情感和意气继承传统、适应革新,铸文采如白虹贯日,纵彩笔若凤凰奋飞——《文心雕龙●通变》)。《高铁返湘》这样的杰出诗章自然应运而生了。盛唐诗的题材和风格是多元的,一首《高铁返湘》自然不好与其整体相类比。且拿同样以行旅途中观感为题材的王湾《次北固山下》作比。王湾诗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开元盛世之初,王湾初中进士。入仕之前南下宦游,乘舟沿长江由楚入吴,途经镇江北固山之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盛唐名篇。全诗以精纯的五律体式、以清雅笔调记述舟行所见所感,以浑融的自然意象,铸就一幅映照盛唐气象的舟行画卷。其情思哲理发乎自然,归于深婉,而又气象恢宏、哲思隽永,历来被誉为盛唐五律之巅峰。 《高铁返湘》聚焦于现代高铁旅途之所见所思,感怀历史时空、抒发新时代之家国自信。《次北固山下》则铺写古代舟行旅途的壮阔景观,体现自然哲理与人生感悟。二者均以旅途为背景,展示时空变迁下的心灵触动,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彰显各自的时代文明。首先,诗中所选意象都帶有各自时代的鲜明印记。《高铁返湘》中的野、山、川、窗外万般、灯火、车前等自然物象,都与“玉龙呼啸”相关联,而构建“返湘”旅途高速飞驰的壮阔图景,彰显的是建立在科技基础上的现代文明。传统意象中,“玉龙”一般喻冰雪、宝剑,此处翻然出新,以之喻高铁。“玉龙呼啸出幽燕,越野钻山过大川”是现代行旅观感,通过飞速的移动视角引发时空思考。《次北固山下》中的客路、青山、舟、水、潮、岸、风、帆、海日、夜等自然物象,都是舟行途中诗人目见耳闻,触手可及的自然景观,展示出农耕文明的鲜明特色。“客路青山外,舟行绿水前”勾勒的是水上宦游之旅,引发的是自然物态之思。 其次,在旅途景观的哲思深度上,也各具时代烙印。“窗外万般皆一瞬,手中半卷已千年”。高铁飞驰之态,自然引起时空压缩之感,而生历史永恒与眼前瞬息的辩证之思。乘车、览景、观书之哲思,含蓄婉转地浓缩于一联,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实乃神来之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舟行夜尽,日升春晓;年关交替,羁旅在途。而愁思中怀有希望,自信时间更替、天然正道不可阻挡,此去前途一片光明。哲思之深,炼句之精皆达极致。难怪当年宰相张说将其题写于政事堂上,并“令为楷式”。可是,与《高铁返湘》虽同为触景生情,这“景”却有千年之别。 其三、在情感寄托手法上,二者也各具特点。“时将世事观苍狗”,化用杜甫《可叹》诗中“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之典,喻指世事翻覆、沧桑变幻之无常,展现出当代诗人立足高速时代,回望历史长河的深邃洞察与旷达襟怀。“自信神州有洞天”,则巧妙化用道家“福地洞天”意象,代指当下城乡繁荣富庶、国泰民安之盛世图景,喷薄而出的是对华夏中兴伟业的坚定信念与磅礴豪情。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壮阔恢弘之自然景象,既隐含对大唐盛世海晏河清、政通人和的由衷礼赞,又寄寓自身宦海“风正帆悬”的殷切期许。情感抒发含蓄蕴藉,尽显盛唐士子心忧天下、积极进取的开阔气象与从容气度。二者情感皆昂扬向上,然一者直抒胸臆,激荡着新时代的豪迈强音;一者寓情于景,流淌着盛唐的雍容自信。时代烙印,判然分明。 其四、《高铁返湘》“读罢秋风今又是”,承“手中半卷”之阅读意象而来,化用毛主席《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词意,既表时代巨变(“秋风”相似,而“人间”换了“高铁时代”),又示历史传承。“潇湘灯火到车前”,则以极具现代生活气息的“车前灯火”,瞬时点染出归家的温暖、与故土的亲切。一扫古典诗词常见的羁旅愁思,将归乡之情升华为对家乡热土、对崭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与由衷赞美,意境深沉而余韵悠长。《次北固山下》结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意紧扣宦游行旅之景,承续“海日”“江春”时光交替之感,借“雁足传书”之传统意象,婉转道出思乡怀亲之愁,折射出古代舟行羁旅、音书难达的现实困境。相较之下,《高铁返湘》以家国大爱统摄个人归情,境界更为宏阔。高下之别,时代使然。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文心雕龙·通变》)”。《高铁返湘》与《次北固山下》,皆谨守近体诗之格律圭臬,以严谨的声韵节奏、工稳的对仗形式、恰切的用典技艺,以及清晰的起承转合章法,抒写行旅感怀,同频共振于各自的时代脉搏。“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文心雕龙·通变》)。”正因历代才俊深谙“通变”之道,中华诗词方能生生不息,历千祀而弥新。观乎《高铁返湘》等植根时代沃土、汲古开新的杰出篇章,其蓬勃涌现,正是此道未绝、其业日新的生动体现与有力确证。然则,当代诗词能否重达盛唐巅峰?盛唐气象之形成,乃特定历史条件下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自信等多重因素高度耦合、共相交融的独特产物,有其不可复制性。现代文明形态、传播方式,乃至诗歌的社会功能,皆已深刻转型。传统诗词虽作为一种高雅精粹的艺术形式与文化标识而存在,如求在整体规模与社会影响力上重现“盛唐”气象,则诚非现实。然而,如《高铁返湘》这般,以深厚的古典诗学修养为根基,以敏锐的时代触觉捕捉新声,以精妙的诗艺展现新境,真切传达新时代精神气象与民族自信的优秀作品,其本身即是一种崭新的精神高峰。她不仅昭示着传统诗强大的生命力、与卓越的表现力,还具有不朽的艺术感召力。足以令我们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获得深沉的文化滋养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其价值,不在于“逾越”往圣,而在于无愧时代,启迪未来。 2025年7月28日于银城筇竹斋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8日 15:38:26     分类:其他作品
   160         0
[诗:七绝] 悼念夏芙蓉诗友
悼念夏芙蓉诗友 2025.7.18 溪客从来号拒霜,何堪六月动哀篁。桃仑疏影西湾柳,复听伊谁问短长。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22日 12:16:19     分类:诗
   40         1
[诗论] 咏物诗之造境初探
隐秀文辞堪写意 三重境界足为诗 ——咏物诗之造境初探筇 竹 儿时初读郑燮《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便觉其所咏之竹微妙微肖,且特立独行,即爱而成诵。年岁渐长,更悟其中托物言志之深意,乃铭之座右,以为警策。然于诗人如何将此“志”巧妙“托”入诗中,却未能深究。近读郑人先生《枫叶》诗,不觉引发对咏物诗意境营造之深思。其诗云:“一生从未附荣华,绿遍千山少客夸。纵使经霜颜色变,大红亦不自称花。”若言《竹石》所托之志,乃处逆境时之坚韧自信与操守;则《枫叶》所寓,则是历尽风霜臻于绚烂后之谦抑自励。读之若逢知己:昔赖《竹石》砺志,今得《枫叶》养心;人生有此双璧相伴,幸何如哉!咏物诗托物言志之功用,于斯可见矣。 然则,此等之“志”,何以“托”入此等之诗?经求索于典籍,得刘勰“隐秀”之论、王昌龄“三境”之说启我迷津。兹将浅见缕述于次,以就教于方家。 咏物诗之托物言志,首在所选之“物”入诗人之眼,动诗人之心。如《文心雕龙·物色》所云:“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于是乎,如《竹石》之“青山”、“破岩”、“风”,《枫叶》之“荣华”、“千山绿”、“霜”、“大红”、“花”诸般物象,纷然呈现于诗人胸次,“物境”由此而成。“物境”之中,诗人心志与物象特质互相激荡,遂生咏叹之兴。继而“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此即诗人将主观情志熔铸于物象,令其升华为承载情思之“意象”。《竹石》之竹,遂不止于“咬定青山”、“立根破岩”之形,更蕴安贫乐道、百折不挠之魂;《枫叶》之叶,亦超乎“不附荣华”、“绿遍千山”、“经霜变红”之态,而深藏淡泊奉献、砺志蜕变、功成不居之德。诗之“复意”(多重意旨)便由此而生。《隐秀》篇曰:“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诗旨隐于言内,韵味溢于文外,如潜流奔涌。 然欲成“托物言志”之功,徒有情志投射于物象之“隐”,犹为未足。“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秀》)”。有“隐”之深厚寄托,更需“秀”之妙句警策点睛:《竹石》结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竹之刚毅卓绝,便沛然莫御。《枫叶》终以“大红亦不自称花”,叶之谦光自守,即粲然生辉。隐处蓄势待发,秀处一锤定音。至此,咏物诗托物言志之“意境”,乃浑然天成。 综前所述,“物境”重在对物象之观照摹写,“情境”重在情感之融注寄托,“意境”则超然于具象情感之上,“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乃得其真矣”(王昌龄《诗格》)。由托物之含蓄蕴藉(隐),至篇中卓然警策(秀),读之则“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隐秀》),而臻于“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严羽《沧浪诗话》)”之化境,终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谛。《竹石》之“任尔”句,《枫叶》之“大红”句,皆以秀句彰显意境之哲思,诚乃“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隐秀》)者也。 由是观之,可见咏物诗之鲜明特色。兹以郑人先生《枫叶》为例,析其造境之妙:其一,化物为人,诗品映人品。全诗赋枫叶以高格:“不附荣华”见其清介,“绿遍千山”显其默默奉献,“经霜更艳”喻其砥砺升华,“大红不自称花”彰其功成弗居、谦抑自持之德。物性人格,交融无间。其二,隐秀相生,清雅蕴藉。 遣词造句,流转自如。寓意于内是为“隐”(文外重旨),令诗境层深隽永,衍生“象外之象”;字面警策是为“秀”(篇中独拔),尤以“大红亦不自称花”为意境之“眼”,昭明主旨,画龙点睛。隐秀交融,故能含蓄而不晦涩,深刻而显清新。其三,哲思隽远,境生象外。比兴贯穿,张力充盈。绿叶(“绿遍千山”)与红枫(“大红”)之色彩对比,荣枯形态(经霜前后境遇迥异而本心不移)之变迁映照,“似花”与“拒称花”之名实反差,皆匠心独运。短短四句,叙事(首联)、转折(三句)、哲思升华(结句)一气呵成。结句戛然留白,余韵袅袅,引人深思“至美不矜”之理。 《枫叶》、《竹石》之属,多顺“物”之本性生发人格之思以言志。然立意贵新,亦有反其道而行的。如罗隐《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此诗打破“瑞雪兆丰年”之陈言,直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社会矛盾,志在社稷苍生,疾呼“为瑞不宜多”。将雪“瑞”之名与社会不公之实捆绑,托物以讽,开批判现实主义咏物之先河,立意之新,振聋发聩。所以,咏物诗托物言志,法度固有迹可循,然立意求新之妙,终在诗家之慧心。 2025年7月16日夜于银城筇竹斋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16日 22:10:16     分类:其他作品
   290         3
[诗:七绝] 七七卢钩桥事变有怀
七七卢钩桥事变有怀 2025.7.7.长空朗朗白云悠,霾雾妖风孰与收?八十八年明晓月,狮群警醒镇卢钩。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9日 17:06:03     分类:诗
   85         2
[诗:七绝] 再观樟抱腊
再观樟抱腊 2025.7.6.生态奇观旷古闻,千秋樟腊一怀亲。多少同胞成陌路,无情山水却归仁。 寒泉以为折腰不妥,且作修改——生态奇观旷古闻,千秋樟腊一怀亲。 同胞陌路寻常见,山水无情却大仁。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7日 20:41:12     分类:诗
   37         0

1 2 3 4 5
  • 106 条记录 第 1 页/共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