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试谈当代中华诗词创作的特征及走向
内容提要:中华诗词在当今社会中,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诗词文化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活跃在各地的诗词组织的成立,诗词队伍的壮大,创作水平的提升,以及诗词入史的必然性,是今天诗词的主要特征。作品与现实结合的相结合,诗词用新语境及使用新韵书的时代性,应该是其走向之体现。 关键词:诗词创作,诗词的旧与新,主要特征,诗词入史,现代社会,《中华通韵》。 中华诗词发展到了今天,也同步地驶入了时代的快车道。又得益于网络传媒及手机微信的助力,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更加繁荣和兴旺的方向迈进。诗词爱好者从以前的退休人员,到今天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乃至大中小学的学生。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加入,为诗词注入了更多的青春活力,和蓬勃的生机。各省市区县的诗词组织,乃至诗词之乡镇,诗词之区县,还有诗教单位的不断涌现,使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再次证明了这个扎根于中华沃土,融入民族血液中的传统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如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先生所说的:诗词“的队伍非常庞大,刚才介绍的诗词组织就有数以千计,每天诗词的生产量数以万计,而创作队伍庞大到300到400万人,这是比任何一个新诗群体都要大得多的群体,这是一个现象级的文化现象”(1)。纵观当今的诗词作品,是在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大形势下渐入佳境的。各地的作品展示,无不经历了从低谷到平原,再从平原到高原的不断提升,不乏有诸多的佼佼者。依据今天诗词的发展趋势,适时地提出了入史的命题。不但是对旧体诗词的重新界定,也是对诗词应有位置的认可,是文化走向繁荣的标志。作为一个诗的国度,是诗词撑起了中华诗国的框架和大厦,涌现了几度璀璨的高峰,今天则是在接力曾经的辉煌而继承弘扬和发展的。一、中华诗词入史的必然性这个话题,成为当今诗词定位的重要特征,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和认可。其实,不管历史如何发展,不管对诗词如何定位,诗词入史早已有了定论。如鲁迅,郁达夫,毛泽东,郭沫若等,他们的作品,无不写进了文学发展史中。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已经当作经典名言。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等,早已流传于世。在时光的长河里,这些作品经得起大浪淘沙,经得起时间考验,被文学史册所接纳。特别是毛泽东诗词,既是文学价值的凝结,又有着史诗的效应。用诗词见证革命历程,记录革命足迹,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一个个历史高峰,凸显了诗歌的辉煌成就。在经过了暂短的低谷之后,改革开放,又为中华诗词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契机。广大爱好者,一是个体的表达。除热情创作、主动参与外,自费出书成了一道绕不开的风景。个人出书的目的,无非是将自己创作的劳动成果,和心血凝成的结晶,实现变成铅字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二是群体的合作。那些在各省市区县诗词组织里,不计报酬,甘愿奉献者,都是默默无闻的生活,兢兢业业的做事。如我在的诗词学会里,微信群里的服务人员,活动时的组织者,犹如志愿者一样,显得积极踊跃和主动,更将此当做一份荣耀。还有那些青年爱好者,都有职位工作,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所肩负的事务。这种热情,是无私奉献的体现,却成为社团组织的精神支柱,也是社团组织活跃的基本保证之一。而这种群体活跃的气氛,以至影响到社会,起到了对诗词文化的传播。因而,可以说,这种个人的爱好,已经超越了自我的范畴,变成为奉献精神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于个体来说,则是从而远离浮躁,追求高雅,排斥庸俗生活,回归精神家园,寄托人生梦想的载体。如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所说的:“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诗词阵容,无论是组织、作者、刊物、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是相当可观的”(2)。体现了当今诗词组织的又一特征。从中华文化脉搏而发展起来的诗词文化,无论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都是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所包含的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着诗词的文化缩影。比如台湾的妈祖文化,也是诗词创作的重要题材。所以,诗词文化也是全方位的,有着深度与广度,在当今言其入史的话题,则是不可避免的。二、诗词作品在现代社会的走向诗词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其他文学种类一样,都有着为内容、为现实服务的宗旨。切近时代、切近生活、切近群众,乃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贯要求。诗词是传统优秀文学遗产,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虽然有过对诗词的排斥,往往将诗词归结为“旧”的概念,如今新时代下创作的诗词,何为不可以新文学的面目出现呢!笔者窃以为,对于文学种类,应该没有新与旧、应时和过时的概念。虽然对中华诗词冠以“旧体诗”的称谓,但这并不能被理解成“旧”体制旧意识范畴的理由。就诗词这个文学种类而言,不应该以“旧”或“过时”而予以排斥。如曹顺庆教授在《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中所说的:“传统诗词因自身‘不可避免’的落后与缺陷,‘不可避免’地被‘科学’‘先进’的新诗所淘汰、取代,‘时间’这一尺度成为价值判断最核心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于是,诸如‘此等没价值诗,尚无进古物院资格,只合抛在垃圾桶里’的论说深入人心。近几十年,在市场大潮挟裹而来的浮躁气息冲击下,中国诗歌传统的断裂就愈来愈严重了”(3)。故而,文学的种类,只有形式的不同,不应有新旧之分。用诗词写新时代的事物,照样可以看作是新诗新内容的表现,是不同文学体裁对新事物的描写。文化的包容性,只有接纳,没有排斥,只有发展,和不可代替的属性。犹如唐代人写古风,宋代人写格律诗,元代人填词一样。每一个历史时期,一种新诗体的出现乃至定型,并不排斥前人的诗体,而且还要发扬广大。比如唐代诗人所创作的古风类诗歌(包括歌行体),在唐诗里,占了很大的比例。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使唐诗更加丰富多彩。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奠定了我国文学艺术的成熟和兴旺,筑起了我国的诗歌大厦。不能否认,格律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因其有着经过时间考验的固定格式。这种格式,能够将汉语文字的特点,完美地体现出来,是世界其他文字无法媲美的。这个诗体的民族性,和民族的独特性,也是其他文学体裁不可替代的。前人所创造的格律诗,如同房屋的框架一样(即格律诗的建筑美)。在这个“框架”里,按作者自己的设想进行“装修”,只要填上合适的文字,就会有美的艺术享受,就会有汉字特点的体现。而这种体现汉字所创造的格式,是经过了诸如沈约、谢眺、周禺颙等先贤对声韵的不断探索,又经过了沈佺期、宋子问等前贤的定型。从齐梁到初唐,对汉语数百年的摸索,还经过了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先哲的创作实践,才形成了这种律诗的固定格式,以至达到了成熟乃至完善的地步。这种在讲求格律的前提下,又有着变化的灵活性,比如平仄,拗救,一三五不论等特点,增加了创作的灵活性,这也是久经不衰的根本所在。这种从声韵到格式的形成,揭示了格律诗的音韵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吟诵起来朗朗上口,音韵跌宕起伏,富有节奏感,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这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对前人劳动成果认可,更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隗宝。时代到了今天,对诗词的创作,要与时代相结合,不能脱离时代脱离实际而凭空臆造。有些人在今天的创作中,对于那些动辄是“柴扉”、“蓬门”、“荜户”、“绣帘”、“玉笛”、“牧童”等词语,显然与时代语境相去甚远,而现代的“卫星”,火箭,“飞船”,“手机”,“微信”等这些反映当代科技,和生活密切的词语,都是当今最生动、最鲜活的词语。如当代诗词大家杨逸明先生的《咏南湖红船》:“小小舱中几立方,神州命运也能装。如今海上多航母,不及红船载重强。”这立方、航母、红船,都是当代的新词汇、新语境,更适应于现在生活。在这首诗中,写到了把命运装载船上,是通感的手法,设喻新颖,堪称佳作。其实,古人在创作时,也脱离不了当时的语言环境。如李白的《夜静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都像是随口粘来的一样。大家所熟知的白居易写诗要使老妪都能听懂,就是例证。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中说:“童子皆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4)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在写给白居易的悼亡诗中,特别强调了“童子”和“胡儿”都能够吟唱,可见其创作的风格,是脱离不了当时的语境的。故而,那些一味追求深奥高古、艰涩难懂的词语,是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叫做“古诗”。但古人并不追古,今人何以追之!无论古今,凡大手笔者,无不是以通俗易懂而著称于世。三、关于用韵的走向要让诗词贴上时代的标签,反映新内容,除过当今语境之外,使用今天文字的读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以为,进行诗词创作,不必都是过去的音韵。历史是发展的,语言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比如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唐代的《唐韵》,宋代官修的《广韵》等,都是为适应时代需要而编辑较为有影响的韵书。后继者又根据前人创作的经验,编订了《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等几部韵书,作为当时作诗填词制曲的主要依据。民国教育部曾在1941年,颁布了《中华新韵》(十八韵),解放后又有《诗韵新编》(十八韵)《中华今韵》(二十韵)的问世,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颁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等,都是因为语言的变化,为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而集专家学者之智慧,呕心沥血后的成果。可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韵书问世,这是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是时代所需要的。今天的普通话,乃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体系。且不说在学生及年轻人中推广,既是当今诗词大家,也不免对平水韵有好多困惑。比如平水韵里的“四支”“七虞”“八齐”“十灰”“十三元”等韵部的读音,和现在相差甚远。“十三元”里的“元”“门”等,无不被学者所非议。也许因为此,清代江苏吴县人戈载,都觉得有改革的必要。于是根据前人的创作实践,在《平水韵》的基础上,编辑成了《词林正韵》。不能不说,这是一次韵律的重大改革。由原来的106个韵部,合并成19个韵部,极大的有益于创作。而清代戈载编辑的《词林正韵》,还是在前人创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唐宋诗人,在创作“词”这一诗体时,已经不受当时韵律的约束,而使用的词韵更加宽泛。华中师范大学段维教授在《词韵写诗、古今有自》的讲座中,对唐宋诗人与诗用《词林正韵》,列举诸多事例,还用毛泽东等大家作品予以说明。段教授还提到了“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说“这实在是自缚手脚。”当然,对于这种“创造”,更使得问题复杂化了,将会使初学者望而却步。从段教授的讲座来看,从古到今,凡名家创作,并不都受困于106个韵部的限制,而是如同《词林正韵》韵部那样的使用,以便扩展到相邻的韵部。所以,今天以普通话为语系的时代,更不宜拘泥于106个韵部之中,而有所局限。为此,由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研制,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于2019年11月1日发布试行,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中华通韵》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语言体系中的新韵书。《中华通韵》本着面向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服务广大师生、诗词爱好者阅读和创作诗词等韵文的广泛需求,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全民族文化自信坚强支撑。当然,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华通韵》的实施,不会取代旧韵书,将在尊重个人选择,“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原则下,将推动中华诗词新韵使用的规范化。作为新时代诗韵改革的一项成果,应在实践中予以完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来说,更有提倡使用的必要。应该看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诗词创作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各省市区县的诗词组织,为创作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用武之地,更应该珍惜这一大好局面。在当今诗词创作方面,学习前人如李白、杜甫等前人创作的经验。一位是诗仙,一位是诗圣,杜甫的诗,还被称作“史诗”。杜甫作品的多样化,创作时的不拘一格,比如其“三吏”“三别”等,是具有乐府形式的现实主义作品,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自唐代中叶,以白居易为首的诸多诗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都是深受杜甫诗歌的影响,直到唐末的皮日休、曹邺、捏聂夷等众多的诗人所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在晚唐诗坛上独领风骚。 故而,前人的创作经验创作风格,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特别是面对今天多元化社会,文学体式的多样化,加上生活的快节奏,娱乐种类的繁多等,以及人心浮躁,对人生价值观的不同认定等因素,都会为诗词创作带来有着一定的干扰和困惑。所以,作为每一位诗词爱好者,在这个诗词创作的春风里,如何更好的把握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创作质量?相信每个人,都会更加自觉地树立起使命感和时代感来。 2022年9月
发表时间:2023年08月05日 14:36:27
分类: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