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 传统诗词创作应重视“三个坚持”
保持传统诗词鲜活旺盛长久的生命力是当代每个诗词组织及诗词研究与诗词创作者必须潜心探索的课题。这些年诗词界围绕传统诗词发展方向的讨论与探索的声音不绝于耳,诸如“守正创新”,“新旧韵并行”,“通俗化大众化现代化”等等。这些努力都是卓有成效、极其有益的,但综合起来看依然显得不够全面系统。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就当代诗词的发展方向谈一些个人的肤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坚持诗歌艺术的民族性诗歌艺术的民族性是指不同民族的诗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独有特性,它取决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文字特征、风土人情习惯等因素。纵观全人类,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的艺术不具有地方性、民族性,这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现象。比如西方的十四行诗,这种诗体原称“商籁体”。闻一多曾经在《谈商籁体》一文中说:“商籁体读到了,印象不大深,恐怕这初次的尝试还不能算成功。”原来这种诗体结构严谨,形式整齐,音律优美,抒情性强,有押韵规则,音译“抑扬格”。我们读到的仅仅是用汉语翻译过来的文字,恐怕早已失去了诗的原汁原味美,因为义可以译音无法译。就像中国的唐宋格律诗词翻译成英语一样,外国人能读出格律的特色和感觉吗?任何民族,任何语言,其诗歌既有其民族的特点与规范,同时又有着人类共同的特性。就传统诗词而言,民族性是其命脉所在,韵律美、意境美、形式美、以及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含蓄隽永是其显著特性。诗与音乐舞蹈同源并且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这就决定了诗歌必然有其音律与节奏,并且这种音律节奏必然与人的身心有着一种天然的和谐感、适悦感,必然具有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表达特点等天然特性。不然怎么称为诗歌?又何来拉丁诗、英文诗、法文诗?何来《国风》《楚辞》《汉乐府》及唐宋近律?何必从体裁上来分散文小说戏剧诗歌?诗歌艺术绝对不会像我们今天某些人所说的写诗就是敲“回车键”那样简单荒唐,如果诗歌显得如此毫无规范、毫无音律、毫无节奏感,何不干脆写散文? 民族性不是在诗歌艺术方面倡导民族狭隘主义,坚持民族性并不意味排斥外来的艺术文明成果和人类普遍价值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诗词创作当然应该向古代学,向世界学,在继承中发展,在融合中提高,这是一切艺术的发展规律。文明可以融合,艺术可以借鉴,但我们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艺术乃至宗教哲学,最终都会被中国化的,就像佛教传入被中国化一样。无论中外,经典效应是永远存在的。一部《诗经》及《古诗十九首》传诵两千余年了,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这些充满灵光的艺术经典并没有什么宏大叙事,其中“半是劳人思妇率真言情之事。”(袁枚《随园诗话》)它们篇幅短小精炼,内容深入浅出,节奏低回往复,音韵和谐自然。仅就《国风》而言,题材那么丰富平常,语言那么生动优美,感情那么缠绵真挚,如此的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即使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就因为它是民族的、艺术的、超时空的,所以令人常读常新。抛弃本民族的特性,东施效颦,移花接木,生搬硬套,管他什么现代的也好,后现代的也罢,不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特性和习惯,就无法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自然也就没有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与空间,结果注定是会失败的。 二、坚持语言内容的现代性典雅性深广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学艺术何尝不是如此?继承不是泥古,不是厚古薄今,更不是复古。我们师古主要是学习继承弘扬古典美,重在学古人的“技”,而不是学古人的“意”。具体运用到写作就是技巧要熟,立意要新,遣词要雅,感情要真。要结合时代,面向未来,要向前看,不要总是向后看。不要总是觉得今不如昔,一味跪拜在古人的脚下。如果这样,写出的作品即使放进唐宋名家里面可以以假乱真,也会被古人的光辉所淹没,就永远也走不出古人的光环与天地。没有自我,没有时代感,没有代表性,没有现实中人思想感情的共鸣,无论作品怎样高古,也不会有生命力,最终是无法传世的。当然,是今非古和厚古薄今一样具有片面性。那种认为“旧体诗词是穿着古装跳舞”的论调同样令人不可接受。这种只注重体裁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观点,不仅是对传统诗词创作抱有一种偏见,也是对整个文学艺术形式与内容问题的一种片面性认识。不是说形式(装)不重要,但穿什么“装”应该是一个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永远是思想内容和“跳舞”的技巧。就像老歌所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一样,只要艺术之“心”的跳动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相一致,只要艺术之“心”充满人性的光辉和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只要艺术技巧娴熟自如、高妙绝伦,无论哪一种体裁都可以产生不朽之作。相反,在平庸的作者手里,无论哪一种体裁都会存在弊病,岂独旧体诗词? 就艺术本身而言,诗就是诗,诗必须用诗家语来表情达意。现代名词口语入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口语不能流于油腔滑调,不能粗制滥造不加提炼。打油顺口溜虽然来得容易,却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诗词,终究登不了大雅之堂。仅是现代化大众化是不够的,诗的语言必须具有诗意性、典雅性,必须体现音韵美、意境美、形式美。胡适所倡导的“作诗如说话”(《白话文学史》)的观点不仅不宜用来指导作诗,即便是用于作文也难免有些片面。诗可以明白如话,但作诗却不能等同于说话。“革命时代”文学先驱们提出一些激进的口号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把它奉为指导诗歌创作的金科玉律就未免显得简单盲目。对此,朱光潜在《替诗的音律辩护——读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后的意见》一文中曾作过深刻的批评,胡适自己的《尝试集》也足以说明他的这一主张是不成功的。毕竟书面语与口头语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何况诗歌既要精炼又要有意境,语言情思必须经过高度提炼并且借助意象方可成为诗。作为诗人,心中不仅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笔下还要有足够的表现力,既能想得到,也能写得到,这样才能以鲜活生动典雅的语言文字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思想。无论怎样创新变化,诗词创作还是要力求传统与现实结合,主观与客观结合,形式与实质结合,典雅与通俗结合。创新固然重要,求工稳、求深厚、求广大更为重要,这是当代诗词作品的短板。诗人应该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用大情怀、大视野、大思考来写时代的诗、民族的诗、人类的诗、深广的诗。 诗词创作应该提倡大众化,但诗人却无法普及、无法大众化。诗是艺术,是阳春白雪,是美学、哲学、宗教、艺术学的结晶,是文艺桂冠上的璀璨明珠。从纯文学角度说,诗词艺术从来就是精神贵族的产品。如果诗人能够普及,恐怕诗词这门艺术就不成其为艺术了。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或以人人能诗,则中国已无诗矣。” 所以在诗词大众化的问题上,我们不应片面化、功利化,不能因利益而一味追求规模数量。要致力于净化当代诗坛风气,注重各种诗词刊物、诗词网站、诗词组织及社团圈子的质量和品位,尤其要防止当今因工具化功利化带来的格律诗词的滥俗化,决不能让这种流弊弥漫污染败坏诗坛。 传统诗词创作无疑要紧密联系时代,肩负社会责任,服务人民大众,但这并不等于媚俗,更不能借时代性和社会功能性将诗词工具化、功利化。艺术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方面源于“艺术自律”,另一方面源于“社会的本质”。诗歌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诗词创作不应丧失“艺术自律”而沦为空洞的枯燥的赤裸裸的跟风口号和工具。以《诗经·大雅》为例,虽然不乏歌功颂德一类的作品,但那是古圣先贤为了借礼乐文化恭塑人们所渴望的理想君王和理想社会,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阿世媚俗、大吹大擂、曲加粉饰。诗人应该把保持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诗人应有的风骨作为基本原则,用独立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撑起诗词艺术的尊严。朱光潜在论述陶渊明时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虽然这个高度与境界不是每个诗人都能够达到的,但作为诗人,我们应该把它作为艺术人生的最大原则和永恒的追求目标。 三、坚持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并行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则是空洞的说辞。理论与实践对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于传统诗词来说,理论研究更应该走在前面,并且应该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诗词理论研究还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将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结合起来,将诗学与艺术学、哲学、宗教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无陈腐之味的诗词理论话语体系,而不是一代又一代的老生常谈陈词滥调。那种看似论诗、实则掉书袋以显示学问渊博的学究式论诗方法、早就应该注入新的血液和新的方法。中国古代诗论虽多,却多为诗话。这些诗话有利有弊,用朱光潜的话说:“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练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朱光潜《诗论·抗战版序》)此言可谓的论。如果我们长期囿于古人的话语体系和方法,用一套并不系统而且缺少科学精神带有局限性的理论来指导当代诗词创作,那么我们的认知水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一定的局限性。长此以往,就无法突破艺术“瓶颈”,诗之长河就流淌不出清澈的活水。所以当代诗词理论研究必须全面建立科学的精神和系统的方法,把研究评论的方向由向古转而向今,将目光更多的聚焦于当代诗词创作现状与成果,摈弃门户之见和功利思想,大力评介当代诗词精品,紧密联系现代生活方式和数据化科技,从而提高当代优秀诗词作品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读者群,逐步得到社会文化群体的广泛认可和推崇,以求大开风气,形成氛围。 总之,传统诗词的复兴与发展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这一历史性的论断对当代诗词创作更具深刻的指导意义。只有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坚持诗歌的民族性,坚持语言内容的现代性、典雅性、深广性,坚持创作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诗词艺术才能走向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发表时间:2023年04月21日 10:36:54     分类:诗词理论
   31         1
[诗:七绝] 赏梅
遥看城外烟村白,水岸轻红宛若霞。试作郊行不辞远,好乘春雪赏梅花。
发表时间:2023年04月06日 15:28:57     分类:诗
   53         1
[诗:七绝] 雨后初日见海棠娇艳欲滴即兴
风吹夜雨过花墙,晓看园中湿海棠。娇艳不胜春露冷,日高幽榭晒红妆。
发表时间:2023年03月21日 10:59:29     分类:诗
   73         0
[词] 蝶恋花·清明 (外一首)
蝶恋花春雨绵绵春意动,望遍春山,念似春潮涌。又见春花凋旧垅,春烟春草遮荒冢。我借醮斋香表奉,忆及曾经,点滴都成痛。盼得清明人世共,杜鹃啼碎清明梦。东坡引 故园芳草发,游子归心切。归来心语同谁说?吞声清泪咽,吞声清泪咽。萱堂驻足,松冈读碣。纸钱灰随烟明灭。临行恍若当年别。回头山水叠,回头山水叠。
发表时间:2023年03月15日 11:31:39     分类:清明节
   42         0
[诗论] 传统诗词复兴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初探
传统诗词复兴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初探 文/滕兴泽近年来,传统诗词的复兴与发展已成无可争辩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年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诗词协会组织、民间诗社、公开发行和内部交流的诗词刊物数以千计,诗词楹联网络平台及自媒体不计其数,诗词作者更是达到了数以百万计的规模,这还不包括东南亚一些国家及欧美等海外华人华侨的汉诗爱好者。《中华诗词》的发行量一直高居海内外诗歌刊物榜首。单纯从如此庞大的规模阵容以及诗歌创作的数量来看,这绝对是空前的。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随着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实现,在文艺领域,传统诗词不衰反盛,虽然与新诗遭遇“瓶颈”不无关系,但究其原因,至少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审美习惯、普适程度、经典效应这四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诗学理论和文化认知特性。《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诗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诗的社会功能和声律要求。尤其孔子正诗,更是提出了一系列标准。《论语·为政篇》 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阳货篇 》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八佾》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礼记·经解》则提出:“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大序》又进一步提出诗的功用在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正是数千年来,上述一系列相对系统的有关诗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审美标准(所谓“道”)的提出,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诗歌的美学理论与审美观。可见传统诗歌一直承载着“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社会功能。古代“采诗”“献诗”,下观民风,上达圣听,为的是以兴礼乐,而资治道,诗歌的发展与繁荣总是与国家的兴废存亡隆污消长紧密相连。无论个体“言志”“抒情”,还是民族危急存亡之时为国为民“鼓吹”“呐喊”,无论是对真善美的歌颂,还是对假丑恶的讥讽,诗歌一直作为一种高级文学形式发挥着特殊的社会作用。一如长江大河,不断浇灌着中华大地,不断滋养着民族的灵魂。诗与国脉同在,与血液同流。曾经如此,永远如此。 二是从人本身到自然建筑的形象及形式美,形成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对称美平衡美成为人们审美观念中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比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民间住房,总是讲究对称。宇宙有阴有阳,人类有男有女,事务有正有反。生活的审美也是如此,大红灯笼要成对,堂上蜡烛要成对,彩礼物品也要成对,楹联叫对联,即便是门前的石狮子也要成对。总之,花要并蒂,好事成双。成双成对不仅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而传统诗词中的律诗对仗和平仄声律恰恰合乎这种对称的审美风尚。新文化运动以来,尽管有人说它是“女人的裹脚布”,尽管有人说它是“诗中的八股”,但这并没改变人们对律诗的喜爱与痴迷。这充分说明格律诗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说明这种艺术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格律诗简短而精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结构美。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这也正好是人们对格律诗的审美要求和格律诗词的美之所在。从《百家姓》《三字经》到《笠翁对韵》都是从语言对称韵律和谐出发,便于记诵,从而决定了传统诗词永远无法被没有音节不宜记诵字数句式无规律的新诗代替。加上传统诗词所具有的“含蓄性”“暗示性”正好契合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从而使这一表现形式焕发着永不枯竭的艺术生命力。三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观使传统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诗之称为诗歌,就在于它原是供人们歌唱的。相传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好友在一起饮酒,兴正酣时,三人提出就诗词水平来一次PK,评判的方法是以歌姬唱谁的诗多谁的诗少为优劣标准,唱一首谁的诗就在墙壁上记谁一票。因为这一次PK,留下了“旗亭画壁”的故事。柳永的词通俗而优美,所以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就好像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想不唱都不行。传统诗词的雅俗共赏性促使诗歌艺术向社会生活各个角落各个方面生发开去,上至王公贵族文人雅士,下至草野匹夫匹妇,古典与民歌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并行。吟诵的调子,歌唱的曲子,劳动的号子,说笑的段子无一不与诗歌有关。可以说生活中无处不有诗歌艺术,无处不有诗歌创作。宝姐姐林妹妹们可以结社可以吟风弄月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呆霸王刘姥姥们也可以“绣房里钻出个大马猴”“花儿落地结个大倭瓜”。谢道韫可以咏“未若柳絮因风起。”之雅句,张打油也可以来“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式的口语。虽然这些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诗,但这种既押韵又简洁的表达方式深为国人喜闻乐见,千百年来的审美情趣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基因。可以说,只要汉语存在,传统诗词就有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与温床,就永远不会消亡。四是传统诗词的复兴是人们从现代工业文明向传统文明的一种精神回归。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物质和文化方便,这些方便一方面解放了人们,提升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同时,人们又在这种“方便”的快节奏中感到失落空虚甚至厌烦。于是便借助宗教文学艺术传统文明来填补这种失落,从中获得某些慰藉,借以安顿自己的灵魂,让心灵有一个诗意的归宿。这时,传统诗词便显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之成为某些人的精神栖息地。比如噪音,车流,灯红酒绿,欲海商潮,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会让人们想到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自觉或不自觉的陶醉于山水田园之中,或让心灵之舟停泊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里,或于《过故人庄》《游山西村》的画面情境中寄托自己的乡愁与梦想。比如爱情,面对那些杯水主义者的简单以及毫无遮拦和神秘感的赤裸与疯狂,由于交通信息的发达和人员交往的复杂性带来的方便,在“情”不值价的当今,人们不禁向往过去那种含蓄神秘羞涩以及距离产生的美,总是感动陶醉于古人“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那样的充满含蓄而又撒娇式的浪漫情调与诗意美;总是感动陶醉于“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的别离情相思意纯情美艺术美。总是感动陶醉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那样的深情与坚贞。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以使你从坎坷挫折中获得振拔的信心与力量,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使你在失意中感悟超脱的况味。总之,人生的一切喜怒哀乐都能在古典诗词中找到共鸣,诗词经典所产生的审美效应情感力量哲理启示巨大而深远,其作用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它不仅可以寄托现代人的情感与追求,同时又激励人们试图借鉴其表达方式进行自我创作,以求寄怀遣兴。于是这种灵的归宿便成为无数奔波劳碌于现代化生活中的“倦客”的心灵之舟,无论是得意者还是失意人,他们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慰藉。反过来,人们为了工作和生活,在没有时间阅读大部头书籍和长篇大论的今天,传统诗词则显得简短明快朗朗上口又有容量又易记诵,不需要用大量的时间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非常适用于当今的快餐文化。由于这些相辅相成的因素,致使传统诗词再一次复兴,并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凡是民族的都是世界的。自古至今,对传统诗词的爱好从来就不是仅仅局限于中国人的。即使是外国的汉学家与留学生,其中热爱中国传统诗词并热衷于汉诗创作的大有人在。从唐朝开始,日本等亚洲国家很多人都深爱中国诗歌。远的不说,当代日本留学生早川太基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国诗通,这位日本青年才子既精古风,又善近律,并对江西派深有研究。这些年诗词界流传了不少他的作品,其中他和青年才俊韦散木之间的唱和被诗词界传为佳话。一个连外国人都如此喜爱如此痴迷的艺术,国人为何不去继承它弘扬它发展它呢?不管当代文学史承不承认当代诗词创作的历史地位与成就,传统诗词艺术永远都不会被人们抛弃。诗词艺术的传承复兴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不会因撰写当代文学史者承不承认而改变诗坛现状和未来。毛泽东曾对作家梅白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喜欢旧体诗词的不只是老年人中年人,许多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青年才俊如雨后春笋般展露于诗词舞台。他们才优学赡,身手不凡,已经逐渐成为诗词创作队伍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加入使传统诗词更加充满活力与希望,正在印证着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的神圣预言!
发表时间:2023年02月09日 09:22:12     分类:诗词理论
   81         0
[词] 减字木兰花
新年新岁,取次春风吹百卉。碧草初荣,岚水岚山渐不同。蜂吟蝶舞,燕子衔泥莺弄语。放眼城乡,疫后人间处处忙。
发表时间:2023年02月06日 15:28:15     分类:词
   78         2
[诗:七绝] 早春
伫立花前忘鬓皤,寒梅香老付吟哦。湖滨十里初春景,看取东风柳最多。
发表时间:2023年02月04日 12:42:03     分类:诗
   70         2
[诗:七绝] 春节赏梅
吟瘦诗肩香雪飞,千家万户醉春杯。喜看楼外横斜影,数点东风放腊梅。
发表时间:2023年01月23日 09:16:39     分类:诗
   81         2
[诗:五绝] 病愈
大疫神州起,全民病一场。劫余逢岁首,春雪送梅香。
发表时间:2023年01月16日 10:10:16     分类:诗
   129         1
[其它] 风骨
修来铁骨清如竹,啐出诗花淡似梅。
发表时间:2023年01月10日 16:36:24     分类:其他作品
   112         1

1 2 3
  • 26 条记录 第 1 页/共 3